男子穿流光馬面裙被贊“浮光躍金”,服飾專家:有違傳統(tǒng)文化
當下,將華服融入自己的學習、生活正在成為不少青年的選擇。穿漢服拍畢業(yè)照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時尚,街上隨處可見穿馬面裙的時髦女郎,還有著國風元素的女童。6月12日,人民網(wǎng)轉發(fā)的一條男子街頭身穿浮光馬面裙太驚艷的新聞也登上熱搜,令四川一位穿著浮光馬面裙的男子走進網(wǎng)友視野,裙擺閃閃發(fā)光,網(wǎng)友說,他把浮光躍金穿在身上。
流光馬面裙登熱搜
來自四川的漢服賣家稱,這件馬面裙是自己原創(chuàng),這件浮光躍金的馬面裙由水光緞制成,月售10件。上過熱搜也成了售賣宣傳語,也有網(wǎng)友表示想入同款。據(jù)悉,水光緞是一種比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是綢緞或錦緞制作的面料。常見的緞面料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和古香緞等,可以用來制作旗袍、被面或者棉襖等。
為了搭配自己學士服上的綠色垂布,山西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徐萌特意挑選了一條綠色的馬面裙,由此成了拍攝現(xiàn)場的紅人。在許多年輕學子看來,華服作為中華各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很美,天天穿都沒問題。希望讓更多的人也看到它的美,這也代表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調查顯示,80.45%受訪者是因為華服樣式好看,符合自身審美;73.49%受訪者重視華服所蘊藏的中華歷史文化,希望透過服飾了解傳統(tǒng)文化;56.92%受訪者喜歡穿華服沉浸式打卡體驗;21.57%受訪者認為華服流行是一種趨勢,也想趕潮流。
馬面裙知多少
馬面裙起于宋遼,鼎盛于明清,又在民國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近年來漢服復興的熱潮中,馬面裙因其獨有的風雅氣質,重新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所謂馬面裙,主要特點是兩片式、四裙門、兩側打褶。兩片式,兩片布重疊,首尾相連成一片裙子,布中間打褶,布兩頭光面重合,分前裙門和后裙門。每一個光面都被稱為一個裙門,兩兩重合,前后對稱。
裙身上織有膝襕和底襕,樣式及工藝隨著各朝代的審美逐漸變化。裙襕的樣式帶有很明顯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特征,采用各種吉祥的紋樣,龍鳳、吉祥八寶和云蟒紋飾等,一般都有特殊的寓意,顯示著身份的高貴同時表達著平安喜樂。
在宋代,馬面裙是歌舞伎女的騎驢專用裙。為了騎行方便,用兩片大小相同的布包裹成裙,在前后做了開衩的設計,算一款功能性的兩片裙。發(fā)展到明代,逐漸腰側有打褶子,也就是現(xiàn)在馬面裙的雛形。本來是歌舞伎女專用裙,但由于樣式及其功能性,卻很快在上層階級的貴婦中蔓延開來,上至皇后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愛馬面裙。
其實馬面是一種古代防御的建筑結構,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有突出的矩形墩臺,利于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的敵人,形成包夾之勢。從遠看,裙身正面與兩側的打褶結合,正好類似于一個馬面的建筑結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聯(lián)想能力,但是馬面裙這個叫法卻是從清朝才開始的。馬面裙在中國流行了600多年,就從它出土量來看,無不體現(xiàn)著國人對它的喜愛。
男子穿馬面裙?
青年文史作者侯印國告訴記者,中國喜歡穿女裝的男性大佬自古有之,不乏很多有趣的典故。比如著名哲學家、文學家,三國時期曹魏的何晏就好服婦人之服,在之后的南朝,有不少男性年輕人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雖然不敢都穿女裝,但也算是繼承了他對美貌的追求。在戲曲舞臺上,宋代以后,不論是元曲還是明代雜劇、傳奇劇,粉墨登場的大都是男性。明清時期,男扮女裝的藝人群體更加興盛。
采訪中,傳統(tǒng)服飾史研究者、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則認為,但男子穿馬面裙并不合適,不符合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裙子就不是男性的服飾。歷史上服飾有嚴格規(guī)定。穿戴巾幗,帶有羞辱性質。比如諸葛亮挑戰(zhàn)司馬懿,送他一套巾幗,羞辱司馬懿。戲劇里的男扮女裝,則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他還表示,男裝和女裝有別,反向穿是一種出奇吸引眼球的行為,對傳統(tǒng)服飾要繼承、挖掘、發(fā)揚,甚至開發(fā)、提升,但是以傳統(tǒng)服飾之名,博流量的做法并不可取。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