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之:一條天價馬面裙背后,“中國風”服飾的文化困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新之】
最近,時尚奢侈品牌迪奧發布的一款2022年早秋系列的中長半身裙在中國互聯網上,尤其是數量不小的漢服愛好者群體中炸了鍋。他們發現,這條迪奧新款從一片式剪裁、獨特的裙門設計、腰間的打褶版型,就是非常標準的中式馬面裙——明清漢族女裝下裙流行了600多年的樣式。
在如今漢服店鋪高度內卷的時代,在淘寶上這樣一條沒有繡花、沒有織金、普通混紡面料的基礎款素色馬面裙,基本上都是賣60-100多的白菜價,很多漢服愛好者都買過極其相似的同款,然而當迪奧的模特穿上它,走上了秋冬秀場的大雅之堂,再在網站上打上標志性DIOR廓形的標簽,就賣上了29000元的天價,而且上架不久就被搶購一空,一裙難求。
迪奧官網上對這條半身裙的圖片展示(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國內購物平臺上的類似漢服單品售價一般在百元以內(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這事情要擱在20年前傳到國內,媒體上少不得會被用贊美的語氣宣傳一番,類似國際秀場刮起‘中國風’,中國元素正在走向世界,越來越得到國際大牌的認可,然而這一次在國際舞臺大放光彩的中國馬面裙卻讓年輕網友們感覺到一種深深的憤怒感和焦慮感。
因為他們發現,以往國人的一些走出國門揚威國際多多少少有點自欺欺人。曾經我們樸素的愿望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那么好,應該走上國際讓更多人看到,他們感受到了這些文化遺產的好,自然也會覺得中國好。事實上,國際一向只關注他們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并沒有興趣和實際行動去宣傳中國文化,甚至是不是中國風對于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就像這條中長半身裙,在它辭藻優雅的簡介中并沒有提到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甚至沒有提到一句中國。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于是很多人在表達這件事上用了抄襲這個詞,雖然馬面裙作為一種流傳了幾百年的樣式既沒有版權,也沒有品牌。很多人在漢服圈子里摸爬滾打慣了,看多了商家相互指責對方抄襲的戲碼,又開始擔心迪奧會不會把這種設計搶先注冊,然后轉頭向中國的漢服商家收取天價版權費啊?憤怒和憂慮讓很多漢服愛好者想做點什么,卻無非是:
1.寫英文的介紹相互轉發在推特上傳播,向外國人科普馬面裙,告訴他們是迪奧不尊重中國文化抄襲我們;
2.打電話寫郵件給迪奧官方,痛斥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停止抄襲,以正視聽;
3.給有關部門寫舉報信,希望國家能下場干預,不讓中國的文化被偷走。顯然,這些行為除了表達憤怒本身,并不會起到什么實質性的作用。
一些網友希望通過向國家有關部門投訴的方式來回應迪奧(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如果你是一個旁觀者,不必指責網友過于敏感,因為中國人在傳統文化被搶先注冊,一夜之間你的不是你的了這件事上是有著集體記憶的。除了日本韓國注冊了海外市場70%的中醫藥方這類商業競爭,更為最刻骨銘心的要數當年韓國人的江陵端午祭申遺,現在網絡流行語里看到什么梗很經典就喊申遺的典故就源于此,雖然這些搶注事件的真實情況多少和老百姓理解的意思有偏差,但中國年輕人對于友邦搶傳統文化的PTSD確實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次迪奧的馬面裙事件,有人去查了一下設計師,一看,好家伙又是韓國人。于是PTSD再次被關鍵詞觸發。
在這次事件中,如果沒有漢服愛好者這個群體,恐怕大多數人對馬面裙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而在二十年來漢服運動潮流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中,和韓國人的恩恩怨怨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現如今,在2022年看著小紅書上琳瑯滿目的美圖、每逢傳統節日街頭那些打扮得像小仙女一樣的小姐姐們,看著漢服商家和熱播網劇搞的各種聯名新款,很多人會認為漢服這種潮流是那些都市里的小布爾喬亞發明出來自娛自樂的精致生活方式,是商家用來收割韭菜的消費主義泡沫,甚至有人給漢服愛好者打上了封建復辟不尊重勞動人民的標簽。
其實,作為一路走來的一名野生漢服黨,我清楚地記得,當本世紀初一群古早漢服愛好者穿著樣子很簡陋、形制很粗糙的漢服到處晃悠的時候,他們身上散發出的絕不是那種富貴閑適的小資氣息,而是和迪奧馬面裙事件中網友面對韓國設計師、國際時尚大牌時一樣,充滿了憤怒、焦慮,想做點什么卻也很無力的感覺。
那時候,恰好正是韓流強勢登陸中國的時代,韓國古裝劇里的娘娘的韓服造型成了影樓藝術照最熱門的服裝,韓國料理伴隨著《大長今》烏拉拉,烏拉拉的歌聲開遍大街小巷,各大媒體都紛紛寫文章鼓吹韓國儒家文化如何興盛,韓國年輕人穿韓服參加成人禮如何有意義,如何保存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繼日本之后,韓國也成了中國人反思的榜樣和文化學習的對象。
而當那時的一部分人翻開古畫、翻看傳世的文物,去找尋經歷剃發易服之前的明朝人究竟穿著什么衣服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發現,明朝服飾的真容是真的不存在于中國人歷史記憶中的,當時的人看到山東孔府保留下來的漢服傳世文物的時候,它的款式、花紋和整體感覺,由于《大長今》等韓國古裝劇的熏陶,完全會認為是韓國宮廷禮服樣式!
孔府明代漢服文物(左)與韓劇中宮廷禮服(右)
這種重新找回失去記憶的震撼感,和那種對于自己忘卻民族歷史的羞恥感是很多早期漢服愛好者頂著路人的指指點點也要穿著自制的簡陋漢服上街的原動力。
再加上那時的中國也在釣魚島危機、日本右翼勢力抬頭背景下,民族情緒高漲。那時的漢服愛好者穿著交領右衽的漢服走在街上,大概率要被罵一聲日本鬼子,或者被嘲諷地喊一聲八格牙路,甚至發生了成都德克士這樣的事件——愛國青年看見兩名穿著曲裾漢服的女生認為她們穿和服,煽動路人逼她們當眾脫下衣服,然后一群人用桿子挑著把衣服燒毀,以懲戒漢奸。
雖然這是一個偶發的個案,卻在當時成了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通過當時正在興起的互聯網論壇的傳播,讓一批年輕人產生了一種背后發冷的困境感:中國自己的歷史記憶,正在被國人遺忘并且認為理所當然是別人的東西,再以愛國的名義加以抵制。
2010年在成都一家快餐店門口,一群青年把漢服當做和服示眾燒毀(圖片來源:網絡)
所謂漢服運動正是在二十年前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在鄰國的催化作用下聚攏了一批年輕人,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證出這些中國歷史服飾的形制到底是什么樣的——剪裁結構、搭配、穿法以及和其他國家類似服飾的區別,再通過卡通圖、真人視頻、網絡帖子和線下聚會的方式傳播。而這些考據資料的傳播、普及進一步傳播,經過民間的不斷討論、改進,成為了后來漢服運動進入商業化時代,各種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商家批量生產漢服的源頭活水,也成為了這次迪奧馬面裙事件中各類博主第一時間迅速甩出的論據。
早期漢服愛好者用電腦繪制的卡通形象宣傳漢服形制(圖片來源:《大明衣冠圖志》)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漢服在中國社會所處的生態早已今非昔比,登上了官方主流媒體的大雅之堂,官方機構也會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名義組織相關的活動(雖然這種官方活動為了避免引起爭議往往會用華服而避免提到漢),漢服商家的業態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靠攏,在身邊隨處可見漢服出行的小哥哥小姐姐和小朋友。
西塘一年一度的漢服文化周吸引著來自各地的年輕人體驗穿越的快樂(圖片來源:網絡)
但如此花團錦簇的盛景并沒有消解年輕人守護中國傳統服飾的焦慮,而這一次的困境來自外部,這就涉及到迪奧馬面裙事件中出現的一個高頻詞匯——文化挪用。當然,這個詞的流傳也少不了漢服黨永遠的心理陰影——韓國人。
所謂文化挪用就是把他國的文化元素拿來用經過改造、包裝、整合再利用自己的渠道打上自己的標簽對外推銷出去。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幾年前韓國人打造的東洋風概念。實際上就是把大量中國、日本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服飾造型雜糅一番用在韓國自己出產的漫畫、影視劇、舞臺設計、MV當中,把這些西方世界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具體國別的東亞文化元素統一打個包,取一個新的名字進行對外宣傳。
韓國出品的東洋風漫話作品和舞臺服裝造型(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普通受眾來說,既然這些流行文化產品已經是Made In Korea(韓國制造),那么這里面表現的文化自然在他們的印象中也是和韓國聯系在一起的。時間久了,當市場形成了共識,普通人沒有興趣和你討論歷史文獻和學術證據,在大眾文化的視域中,大家更認印象和直覺,于是在一場場喧鬧的狂歡過后,文化的歸屬已經悄然易主。
雖然,用這種方式就能偷走我們的文化顯得過分危言聳聽。畢竟,即使韓國人真的是有組織、有計劃地搞這種文化挪用,其前提條件也是把歐美視為更高一級別的文明仲裁者,所以才能用這種跑去他們那里升堂求認同的方式來實現文化元素的移花接木、暗度陳倉,這種心態是我們萬萬不能跟風的。
但這其中讓我們無比被動的短板也是絕對不能用清者自清或者不與你們一般見識這樣的理由輕輕帶過的——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傳播力實在是太弱了,弱到不僅和本民族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不相稱,也和我們方興未艾、充滿生機的流行文化的生命力不相稱,更是與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不相稱,這種全方位的不相稱才是我們焦慮的根源。
迪奧號稱標志性DIOR廓形的馬面裙之所以讓中國年輕人感到不安,其實是在于迪奧等國際時尚大牌在世界服飾文化領域擁有巨大的話語權,能決定什么是時尚什么是過時;而東洋風之所以能形成氣候也得益于因為韓國自己強悍的文化輸出渠道——韓劇、電影、K-POP,全彩漫畫已經提前在歐美市場攻城略地,載體和渠道已經為這種強勢的輸出搭好了舞臺,至于要借船出海唱什么戲,擁有渠道的一方同樣擁著很強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而中國自己經營的這些對外傳播渠道,卻在守著金山討飯吃。且不說還在成長初期、發展動力不足的游戲和動漫領域,以及呈現出收縮趨勢,國際市場幾乎空白的流行音樂領域,就連市場不斷膨脹、相對發展也更為成熟的影視領域和時尚領域,也都著重于如何分割國內的大餅,挖掘存量,各大巨頭鮮有在海外培育渠道、開疆拓土的進取心和勇氣。即便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金錢堆砌的華麗包裝能夠讓中國的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在海外開始獲得越來越多自帶干糧的關注者,然而很遺憾,在這個可以潤物細無聲地體現中國傳統服飾之美的舞臺上,卻也擠占著一群光怪陸離的縫合怪。
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播,錢不是萬能的,能否產生正面的效果關鍵還在于我們對于自己的中國風是否有扎實的根基、高級的審美和嚴謹的態度。
曾經,我們的影視劇就是遵循著這樣一條道路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央視版《三國演義》的服裝造型,雖然不是對漢末歷史服飾的完全復原,但卻是形制嚴謹、古意盎然,伴隨著名著的文化魅力,在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基本上定義了普通日本人心中對中國清朝以前的古代服飾的印象,光榮公司的游戲《三國志》系列出了十幾個版本,其人物造型始終逃不開央視《三國》的風格框架。
94版《三國演義》在日本上映時的海報(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中國在傳統戲曲時代的戲裝是自成體系的,并不講究完全復原所演繹的歷史朝代的真實服飾樣式,但新中國老一輩的影視工作者本著嚴謹負責的使命感,在資料和經費有限的條件下都力求還原中國傳統服飾的原本風貌,通過視覺和內容的結合把古風古韻傳遞給觀眾,誕生了像《筆中情》、《諸葛亮》這樣的優秀作品。
1982年電影《筆中情》(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隨著新要素進入影視圈,對古裝影視劇服飾的風格亂燉和逆向改良風潮從港臺影視圈刮到了內地——披頭散發、插滿羽毛和扇子的發型或堆滿鮮艷俗氣繡花或輕紗飄飄、融合了各種日式動漫元素的服飾,被認為是代表著影視劇青春時尚創意而發展成了一種潮流擴散開來。
圖片來源:網絡
各路造型師爭相用影視劇作為畫板詮釋著自己具有設計感的創意,卻完全不在意這些影視劇所表現的古人究竟穿著什么樣的衣服,但是這些本應擔當起向大眾表現歷史文化的專業人士似乎覺得真實的中國風不重要,被改造和重塑的中國風才更重要。
不僅如此,比這些古裝發明師更糟糕的是拋棄了真實的歷史記憶后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在服化道上搞了幾十年時尚創意之后,古裝造型師為了迎合市場又紛紛玩起了質感和高級感—把塑料質感的輕紗換成粗麻布、把素顏的色調調成灰撲撲的假莫蘭迪色,再飄洋過海去東瀛,追尋原汁原味的唐文化。
既然自認中國已經沒有了傳統便打著日本是中華文化冰箱的旗號直接把日本服飾、建筑和裝飾藝術的元素原封不動地抄來,再不倫不類地嫁接在中國的歷史劇中——一邊把和風當成中國風來吹捧,一邊把漢服當成和服付之一炬——這種極具諷刺的認知錯位和守著金山討飯吃的無知讓中國的主流話語在守護和宣傳傳統文化記憶上陷入極大的被動。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這種以倭代唐的風氣由民間的批評和抵制逐漸引起了官方的重視,今年7月,廣電總局召開座談會,明確強調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建筑、服裝、服飾、化妝等基本風格樣貌,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
古裝劇的服化道問題開始引起官方的重視(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其實,這兩年少數古裝影視劇開始端正態度,正兒八經地請來服飾史顧問打造符合歷史真實風貌的美術。觀眾驚訝地發現,無需盲目改良盲目追求設計感,只要是還原歷史真實的服飾、配色和美術風格就能做到無與倫比的高級感,就能打造大眾普遍接受的美,就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影視作品開始啟用符合古典審美和歷史服飾的服化道(圖片來源:網絡)
迪奧能推出原汁原味的明代馬面裙,而讓中國自己的設計者展示純正的中國風為什么這么難?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審美的價值觀問題。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主流時尚界,中國人自己設計的中國風反而是最不正宗的,不僅不正宗,還處處透著一種詭異感和畏縮感——只感展現中國元素卻展現不了中國氣韻,要么是站在西方視角把中國風理解為充滿東方主義居高臨下的異域風情和妖冶蠻族,要么是在完全西方服飾的版型上雕龍畫鳳,把穿衣服的人當成了一個展示東方新鮮玩意兒的多寶格。
攝影師陳漫在迪奧攝影展上展示的中國風充滿著東方主義對中國人的丑化(圖片來源:網絡)
很多時尚界推崇的中國風服裝只是在完全西式的東西上堆砌東方元素(圖片來源:網絡)
另一方面,對于漢服愛好者,那些把古人的服裝穿在身上的現代人,大眾也表示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不理解。二十年前,當第一批漢服愛好者開始翻古書,還原失落的漢服剪裁方式,鼓勵大家重新穿上馬面裙走在街上時,就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觀點:300年的破鏡不可能重圓——我們現在穿的日常服裝是西方服飾的古裝在工業革命后逐漸演化發展來的,漢服的發展在300年前因為外力戛然而止,失去了正常演化適應現代生活的自然過程,根本沒辦法在民間普及開來。現代人已經不可能再去過古人的生活,為什么還要去復原古人的衣服?難道就為了去宣揚民族主義嗎?
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我,后來在央視綜藝《國家寶藏》第二季找到了答案——一位致力于研究復原中國古代服飾的中國服裝學院教授這樣解釋她復原古裝的目的:
我們為什么花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復原這些古代的服飾,并不是我們以后在現實生活中就要穿成這個樣子,而是我們要用這樣一個‘笨功夫’一點一點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級的對美的品味,在這個過程中找回屬于我們中國的審美精神。
《國家寶藏》截圖
破鏡也許無法重圓,但我們的民族文化如果失去了源頭活水,也會逐漸干涸甚至走入歧途。而蘊藏在中國歷史中的這些真實的文化遺產,就是中國風審美的精神源頭,也是我們在時代的浪潮中對外進行文化傳播,對內樹立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為了中國風來日能夠吹遍寰宇,我們不能失去自己的馬面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