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頂流!首部馬面裙學術專著在滬發布,百余條“最美馬面裙”驚艷亮相
融合傳統與時尚的馬面裙,無疑是當下的中式頂流。馬面裙的歷史究竟有多悠久?歷經怎樣的變化?又如何凝結著中國古人的制衣智慧與美學風尚?5月17日,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最美服飾叢書——五色華彩馬面裙》在滬發布。該書運用文獻、圖像和實物,從馬面裙的名稱溯源到形制流變全面探索這一經典服飾。
首部馬面裙學術專著,挖掘東方美學文化底蘊
作為國內第一部馬面裙學術專著,《中國最美服飾叢書——五色華彩馬面裙》首次從中國傳統色彩角度展開體系化研究,歸納198種中國傳統色分類,制成華彩·國色色卡第一版;系統梳理目前各明墓出土的馬面裙類型,形成文物名錄;106件馬面裙實物詳情,200張高清紋樣結構細節圖,真實再現馬面裙之美。
5月18日至7月18日,由上海紡織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海瀾中國傳統服飾與色彩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 衣生萬物 傳統重構——五色華彩馬面裙展覽在上海紡織博物館三樓專題館舉行。
馬面裙是中國傳統服飾中十分經典和極具代表性的款式,其歷史源遠流長,外觀獨特,工藝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美用一體、以文載道的人文思想。該書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賈璽增介紹,馬面并非馬的臉,而是指敵臺、墩臺、墻臺,最早見于《墨子》中的《備梯》與《備高臨》,因外觀狹長形如馬面得名。它是探出城墻的一個T型結構,可與城墻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而馬面裙的裙門,跟這種馬面的形狀特別像,所以就被叫做馬面裙。
賈璽增首次以中國傳統色彩為切角展開研究,對馬面裙所呈現的百余種傳統色提取分析,表達中國傳統色彩的審美特色。比如,多色暗花緞盤金打籽繡人物庭院紋闌干月華馬面裙的色彩就十分豐富,有粉、淺藍、紅、紫、月白、水紅、深藍、黃色等, 并在綢地上起亮花,花卉紋飾為佛八寶,寓意吉利。裙兩側一并鑲嵌有玄青色闌干邊30條,闌干邊不僅可以起到遮擋拼縫的作用,還可以加固拼縫處,其簡約的色澤與絲光走向和絢麗的暗花緞形成鮮明對比,形成獨特的裝飾元素,顯得尤為華美絢麗。
馬面裙上絢麗的色彩不僅表現在面料和欄桿上,通過刺繡、拼布等工藝進行紋樣裝飾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此件紅色暗花綢綴納紗繡八仙紋鳳尾裙紅色暗花緞地,采用納紗等繡法繡制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紋樣,兩側各裁成 8 條。前后馬面部分紋飾相同,以各色彩絲繡制遨游云海的飛龍,龍首、尾處采用孔雀羽線繡制。八仙紋樣位于裙兩側的彩條之上,造型生動有趣,繡法工整,配色豐富。
色彩的魅力不止于繽紛繁多的種類,更有同一色系深淺不一的韻味,如鏤空地三藍打籽繡‘八仙過海’馬面繡片便是如此。三藍繡是受青花瓷器影響而產生的刺繡針法,采用多種深淺不同而色相統一的繡線繡制而成,其主體紋樣為繡球花,此花古稱八仙花。背襯一枝海棠,暗喻八仙過海。
傳統服飾從博物館融入日常生活,觸發血脈中的審美覺醒
如今,帶有中國元素、傳統特色的新中式服裝不但在景區頻頻亮相,還逐漸成為街頭巷尾的日常穿搭。 《2024抖音電商女性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該平臺新中式服飾的訂單量同比增長195%,漢服訂單量同比增長336%,其中馬面裙訂單量同比增長841%。
盡管社會發展、時代更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著裝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馬面裙穿越百年時光歷久彌新,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不僅受到傳統服飾和漢服愛好者的喜愛,亦在國際時尚舞臺被全球時裝品牌和設計師們重視和追捧。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包銘新,是國內較早開展馬面裙相關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說:中國古代的裙由多塊裁好的衣片組合而成,有些地方需要拼縫,有的地方相疊而不用縫合,有些部位需要收褶或打裥,露在外面的部分會施加各種裝飾,或提花或繡花或印染或加金。馬面裙集以上特征于一身,是中國古代裙子長期發展的結果和產物,稱之為‘中國最美服飾之一’實至名歸。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括馬面裙在內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甚至推動了廣大群眾對中華服飾文化傳統的熱愛。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相信一定能觸發大家‘血脈中的審美覺醒’。
文:儲舒婷
圖:儲舒婷攝、東華大學供圖
編輯:吳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