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科普京劇中的馬面裙
馬面裙是京劇中旦角使用非常廣泛的服裝之一,其形制、種類、色彩多樣,分別用來塑造不同年齡、身份、性格的古代女性。其實馬面裙作為生活服飾在明清已被廣泛應用,那么京劇中的馬面裙是如何將生活中的服飾程式化后巧妙應用在表演當中的呢?本文就將分別為您介紹。
一、生活中的馬面裙
明代馬面裙
馬面裙由宋代的旋裙發展而來,至明代定型,于明清兩代時風靡于婦女間,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有穿著。馬面裙的形制為兩片裙片,三個光面(即裙門),兩個裙片縫制在同一個裙腰上,其中兩個裙門交疊在身后,因此穿著效果表現為前后兩個裙門。
馬面裙之所以稱作馬面,實際是因為前后兩個光面的裙門,很像古代軍事防御工事中用來加固墻體方便士兵射擊的馬面,馬面裙因此而得名。
明代時馬面裙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發展到清代后期,馬面裙兩側褶皺越來越密,為了保持褶皺形態,間隔固定距離將裙褶固定,行動間裙擺張合變化,形似魚鱗,因此也被稱作魚鱗百褶裙。
清代馬面裙
馬面裙的裙型方正平直,顯得穩重端莊,符合明清時期對婦女的審美,這也是當時馬面裙風靡的原因之一。
二、京劇中的馬面裙
老旦所穿魚鱗褶馬面
京劇中的馬面裙同樣分為魚鱗褶馬面和大裥馬面兩種。
魚鱗褶馬面的廓形平直,呈現出平直的H形,細密的魚鱗褶在行動時極富安靜緩慢的流動感,就好像和緩的溪流一般,給人以端莊、穩重的審美體驗。因此魚鱗褶馬面多用于青衣、老旦行當以表現其性格的沉穩。
青衣所穿魚鱗褶馬面
青衣所穿著的馬面裙基本為白色,在裙邊及兩個裙門上作裝飾;而老旦的馬面裙則多為綠色,裝飾基本為靠近裙邊的裙襕裝飾,顏色更加老成,裝飾也更為簡潔,二者的不同也展現出所塑造角色的年齡差距。
花旦所穿大裥馬面
大裥馬面裙的廓形則因為打不固定的活褶,且褶子較為稀疏而呈現出上窄下寬的A形,裙擺在底部微微散開,顯得活潑靈動,多用于塑造花旦一類活潑可愛的角色,以體現其青春活力。其花紋布局也集中在兩個裙門上,一般搭配花色相同的上襖穿著,顏色多樣,且多為粉、藍等青春靚麗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