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與洋裝,所有社會自己馴化、發明的少,利用外來的多
![]()
當地時間7月23日,中國留學生在迪奧總部門前集會,抗議迪奧抄襲中國馬面裙設計。
鄙人孤陋寡聞,不知道馬面裙為何物,百度了一下,大意是:馬面裙是明清時期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起源于宋代旋裙,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開胯之裙。
也就是說馬面裙是一類服飾,好比說旗袍,而不是一款特定的設計。迪奧‘抄襲’中國馬面裙設計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馬面裙最多算是設計靈感來源。你說Dior你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我們老祖宗的服飾,對方說我們的設計靈感不是來源于你們老祖宗的服飾;又好比,你說DVF你們的裹裙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我們老祖宗的旗袍,對方說不是。這有什么好抗議的呢?如果是一款特定的設計、一個技術專利,那么他們抄襲了,別說抗議,都應該告他們侵權。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外國人穿馬面裙、旗袍是抄襲,那么中國人穿西裝是不是也是抄襲呢?
果然,前幾天看到一個帖子,清華某院長拒絕穿學位服拍畢業照,說:我是中國培養出來的,我不穿洋裝!之前還有不少大學,畢業典禮穿漢服以及不知道什么朝代的什么人什么場合穿的服飾。令人驚異。難道是他們向往那些時代嗎?饑饉、瘟疫、戰爭肆虐的時代,人的平均壽命很短、尊嚴很少的時代。
如果是洋人的東西都不用的話,這就麻煩了。大學也是洋人的東西,也別糾結拍畢業照不穿洋裝了,索性大學也別開了,清華的這位院長得另謀高就了,或許可以開個私塾。
就服裝行業來講,國內高檔面料進口的居多,恐怕也不能用了。
電、汽車、飛機、計算機、手機、互聯網……等等等等,都是洋人的東西,恐怕都不能用了。正如某互聯網大佬所說的那樣: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芯片、路由器等等,整個IT的這種核心的源頭還是美國最強大,都是美國公司。所以對于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學習copy美國的模式。
最麻煩的是,抗生素、心臟搭橋等醫療領域的很多東西也都是洋人發明的。不穿洋裝不算什么,如果細菌感染了,不用抗生素等著截肢,心臟病發了不搭橋等著去世,那才叫本事。
近現代中國對人類科技的貢獻相當有限,不用洋人的東西,這日子將很難過。中國人才不會那么傻。實際上幾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洋人的東西,比如蘇美爾人馴化了馬,發明了輪子,繼而發明了馬車,傳到中國,中國人馬上就用起來了。
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細菌與鋼鐵》一書中說,所有社會靠自己馴化、發明的少,利用外來的多。越是開放、善于接受外來事物的地區文明越發達,越是封閉、拒絕接受外來事物的地區文明越落后。
塔斯馬尼亞島是后者的典型例子。人類學家還發明了一個詞,就叫塔斯馬尼亞效應:因為社會間交流被封閉,自身社會規模又太小,而導致社會文明退化的現象。
中國幸運的地方是我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社會規模足夠大,哪怕封閉上千年問題也不大,直到航海時代來臨,洋人遠涉重洋來敲門。
真希望那些法國留學生在法國好好學習人家先進的地方,回來報效祖國,別去抗議什么抄襲了。一則,這不是抄襲;二則,如果這算抄襲,摒棄所有抄襲的東西,我們現在的生活根本沒法過;三則,一個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就是靠抄襲,互相交流學習。閉關鎖國、妄自尊大是要栽大跟斗的。
最后我們看一段羅素比較中西文化的話:
Thedistinctive merit of our civilization, I should say,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the distinctive merit of the Chinese a just conception of the ends of life.It’s these two that one must hope to see gradually uniting. (Bertrand Russell)
西方文化的明顯特點,我以為就在科學方法;中國文化的明顯特點則是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正確認識。吾人希望此二者應當逐漸結合在一起。(梁漱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