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是哪個朝代的?學習了解漢服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漢族女子著裝中典型的款式,又名馬面褶裙,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裙門間有打褶,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裙腰多用白色布,代表著白頭偕老,以繩或紐固結。
明朝時期的馬面裙,以簡潔大方為主,兩側的褶比較寬大。流行到清代,清朝人非常重視馬面的裝飾,紋飾以繁雜為主。馬面裙色彩較為鮮艷,以紅色居多,藍色也比較常見。紅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熱衷的顏色,其代表著吉祥與喜慶。在清代,藍色的馬面裙也比較常見,作為當時的流行色,常與黑色和黃色搭配。至民國初年,這一時期的馬面裙裝飾簡單素雅,以黑色或其它深色為主,突出知識女性的形象。
為什么幾百年的朝代更迭,它卻一次次的流行?為什么幾百年的歷時演變,依舊可以在人們的衣柜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呢?甚至這幾年的漢服流行,依然讓各位姑娘愛不釋手。馬面裙是古代胡服演變而來的一種下裙,源于宋代,興于明清兩代,卻在民國時期衰落下去,退出歷史的舞臺。馬面裙在時代的起源上曾是宋代的旋裙,經過宋代的洗禮發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馬面裙。馬面裙的定義: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加有紋飾,上有裙腰與系帶。《近代女裝實錄》中,將馬面裙表述為古代主要裙式之一,最典型的馬面裙流行在清代。馬面裙在中國文物大辭典中的意思為裙類名稱,是中國服飾的傳統名稱。裙子兩側是是褶子,中間有一段光滑的面,稱為馬面,有的裙子還會在馬面中間刺繡裝飾,根據西方裙類的名稱,馬面裙又被稱為間隔裥裙。
為什么馬面裙很流行到又被稱為少數未斷帶的女士漢服?清代是以滿族為核心的在中國最后一個君權制王朝,統治者為了滿足統治需求,逼迫漢人按照滿族服飾剃發改裝。這也行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服飾變革,這也激起了滿漢的矛盾,為了撫平矛盾又頒布法令,提出十從十不從。其中男從女不從,這也使馬面裙作為漢代女性服飾得到傳承,因此清代的馬面裙又被稱為清馬面。清代改掉明代清新淡雅的風尚,開始把馬面裙變的華麗富貴,裙子的顏色變得艷麗。中國古代的裙子在清末到達了發展中的頂峰,形成了各種拼縫,圍系,包邊等工藝特色,出現了百褶裙,魚鱗裙,月華裙,鳳尾裙等等。然而清代馬面裙的面料與清代的面料并無多大差異,明代的馬面裙素雅的色彩簡單的紋飾,空隙大而稀疏的褶皺,現代的馬面裙各種顏色各種紋飾都有,可以任你挑選。到了民國時期因為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退出時尚潮流界,馬面裙也被人們改為旗袍,喇叭裙等。購買馬面裙要注意看褶,平行褶的馬面褶子上下一樣寬,更顯瘦。但是臀腰大的妹子就不適合穿; 我們還建議容易炸褶的妹子穿通常臀腰差大于25的妹子推薦梯形褶,但也不是所有的平行褶炸褶,主要還是要看工藝版型,穿著方式以及面料特點都有很大的關系。
你了解漢服文化嗎?你參與過漢服的制作嗎?親子漢服體驗,穿越古今!其實漢服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服飾的古典效果,而且還能修煉孩子的個人氣質。漢服的著裝要求儀態要抬頭挺胸,雙手交叉在腹,走路要慢要穩,濃縮為四個字就是大方得體,對于氣質修煉也是極好的。歷史文化:通過活動,了解漢服文化手工能力:讓孩子更多的實踐,每一步的手工很可能都是孩子新的嘗試,對動手能力有很大的幫助。56枝花手工坊——中國56民族文化網站手工體驗基地,56枝花手工坊目前手工坊是在婉容故居即婉容舊居院里后院的東廂房位置,手工坊的建立以手作DIY生活體驗方式,以56枝花品牌形象推出與時尚結合設計的系列傳統技術手工課內容;并創新設計及開發出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手工基地有扎染、蠟染、草木染的手工體驗項目,還有掐絲琺瑯畫、絨花、花草紙、刺繡、繩編、盤扣、學做漢服等很多非遺體驗項目,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