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馬面裙清朝、明朝以及現在的發展#馬面裙
最近兩年大家有沒有被各種各樣的馬面裙刷屏?今天就給大家嘮嘮馬面裙的由來。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
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并以繩或紐固結。"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
但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遼,因為宋遼的旋裙已經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孟暉在開場之裙中道:此類旋裙乃是有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居合成做裙石,兩扇裙片被部分的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
宋代的旋裙發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馬面裙。明代成化年間,京城人士都喜歡著馬面裙,上至一國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馬面裙。不同的階級,馬面裙的質地、裝飾和色彩都有著嚴格的區別。
這時的馬面裙裙式簡單且未定型,色彩秀麗,整體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明制馬面裙一般用七幅布幅,每三幅半拼成一片裙服,兩片裙服為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異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翩或膝斕。
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馬面和裙襕的組合成為馬面裙變化豐富,搖曳多姿的形制基礎。清代漢族穿衣講究"男從女不從",漢人女子得以在服飾上依然繼續傳承明代樣式。
馬面和裙襕的裝飾較為繁復,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裙子變為死褶,褶子之間還有鑲邊,衍生出側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隨著裙式不斷簡化,至20世紀30年代,有繡花的馬面裙逐漸在生活中被人們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旗袍等服飾。
2022年,徐嬌穿著一身裙裝走上金雞獎閉幕式紅毯,下裙為藏青色馬面裙,上衣則搭配淺色珍珠白交領衫。馬面裙的設計既古典又時尚,完美展現了徐嬌的優雅氣質和獨特魅力。此后,交領襯衫+馬面裙的搭配一時間火遍全網。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喜歡漢服,加入到保護傳統文化的行列中,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尊重、欣賞和體驗漢服之美,建立文化自信,讓漢服真正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讓世界感受到這種來自東方的獨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