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款式那么多,為什么馬面裙可以從小眾走向大眾?
馬面裙又火了!3月24日晚,廣州市文化館內,中國時裝周一場名為方圓的馬面裙大秀再一次將馬面裙熱推向大眾視野。
羊城春早,雖時值初春時節,大街小巷薄衫薄褲已隨處可見,廣州市文化館內一群又一群身著不同款式馬面裙的姐妹們排著隊與新栽種的繡球花合影。當晚,滿月當空,千人廣場,百款大秀,一款裙裝,多種制式,鮮衣束錦,化為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尤其白娘子趙雅芝一襲新中式紅衣搭配新款馬面裙,壓軸出場,將馬面裙的熱度從線下帶到了線上,收獲眾多網友一致好評,大家紛紛感慨,姿態聘婷,仿若畫中人 一裙一擺中,寫滿了東方詩意 馬面裙好看,好的傳統華服文化需要被看見!
據21財經報道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馬面裙光線上就賣了近7個億,同比暴漲560%,增速十分迅猛。漢服款式那么多,為什么馬面裙能夠火熱出圈?一襲百褶裙,為什么能掀起國風新熱潮。大家為什么喜歡這樣一款裙裝?究竟,馬面裙熱的背后折射出怎樣的時尚趨勢及文化現象呢?
1
馬面裙是怎么火起來的?
其實馬面裙熱已有一段時間了。在漢服圈,馬面裙早就流行過了,最火的時候大概是在四年前,它和年青一代對漢服的推崇與喜愛關系密切。
到底,馬面裙是怎么火起來的呢?如果要討論這個話題,年青一代最有發言權。
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的陳建備因為研習民樂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而喜歡漢服。作為愛好者,他第一次接觸馬面裙是在四年前,因很想拍一組漢服照片,然后成功入坑。當時他在網上搜了一圈漢服圖,一種款式:明制的圓領袍配馬面裙,獨讓他一眼傾心。
陳建備告訴記者,在他用來拍漢服照的那組服裝里,馬面裙充當著裙撐,那也是他第一次知道原來在明朝,男生一般是用曳撒作裙撐用,但是馬面裙與曳撒呈現出來的效果截然不同。個人感覺馬面裙搭配圓領袍多了一分雅。這也是我喜歡馬面裙的原因之一。
馬面裙之所以能夠在年輕人的市場興起,陳建備認為,這與時下大家對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提升帶動了新國潮的出現有一定關系。乘著新國潮的東風,漢服熱興起,很多漢服愛好者穿著穿著發現,古代的衣服好看卻并不好穿,但馬面裙是個例外,它是可以穿進日常生活中的漢服。
一條裙子,多種制式,百種穿搭之法,可鹽可甜、可復古可時尚、可繁可簡、可長可短、既可配女裝,也可做男款,深得大眾青睞,茶余飯后的生活圈里,時常能看到花樣百出的馬面裙,尤以年輕高中生、大學生居多。今年開春馬面裙尤其火爆,被冠以新春戰袍之名。
生活在左-林棲馬面裙。
可以說,馬面裙之所以能夠火起來,漢服熱是助燃的東風,而當代年輕人是最強有力的幕后推手。
陳建備說,個人覺得,馬面裙所呈現出來的東方美感是大眾選擇它的更重要的原因。類似馬面裙這樣一種百褶裙能受到大批女性喜愛,在于它呈現出來的‘百褶’美感和各種刺繡圖案元素搭配與現在年輕人興起的國風國潮思想相吻合,而馬面裙的新搭配所構成的視覺沖擊,好看之余,又能帶給人新奇感,而且男生也能穿,既有創新性,又有新與舊的碰撞,還同時兼有時尚元素和文化底蘊,這些都很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
西安外事學院西班牙語專業在讀生黃海燕說,從小眾到出圈,從古老到上新,馬面裙的火爆看似只是偶然,其實有其必然性。一來馬面裙作為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的裙式之一,款式優美,能為新時代女性增添古典美的氣質,這是它自身具備的優勢。其次,馬面裙非常百搭、通用,既可以跟傳統服飾相配,也能與現代襯衫相搭,不管是日常通勤,還是旅行出游,都很適合。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馬面裙設計巧妙,不挑身材,高矮胖瘦皆能穿出自身風采。以上種種優勢,是馬面裙能流行起來的基礎。
基礎之上,更有推手。黃海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重點提到,社交媒體的興起,漢服愛好者的鼓呼,明星網紅的推薦,都是讓馬面裙破圈由小眾走向大眾的重要原因。
2
馬面裙為什么可以這么火?
當前,馬面裙熱愈演愈烈,甚至使得馬面裙從社會面角度成為一個話題度極高的熱詞。從迪奧文化挪用事件爆發,到海外留學生穿馬面裙上街游行,再到明星穿著它走上紅毯,不僅時尚圈、文化和旅游圈、高校圈都能聽到大家對馬面裙的討論,就連財經和產經圈也對馬面裙情有獨鐘。
有金融界朋友分析稱,單就淘寶、天貓的面上數據來分析馬面裙市場,預計由這款裙子帶來的線上市場銷售規模可達23.5億元,同比暴漲超500%,其中淘寶是核心渠道,市場占比高達60.2%。
如果說文化傳承和時尚風尚是火苗,深受年輕人愛好有龐大的群眾基礎是柴火棍,那么其背后的產業支撐力則是燃油劑,助力因馬面裙燃起的熱火越燒越旺。
原先靠做傳統戲服而苦苦支撐村鎮經濟的曹縣就從這把火熱的流量密碼中找到了致富的產業經。與此同時,很多江浙滬原來做窗簾的廠子,也紛紛靠改做馬面裙而起死回生。
可以說,馬面裙帶火了一個文化現象,還救活了一個產業,其背后藏著一條龐大的產業鏈條,讓大批傳統小作坊式勞作有了新的春天。有數據顯示,山東曹縣原是人口輸出大縣,因為馬面裙熱帶來了產業熱,形成了人才回流現象,全縣現有10萬人從事漢服產業。去年的銷售額突破了百億元,占全中國漢服銷售總額的40%,當地已自發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生產鏈。以曹縣漢服產業的發源地丁樓村為例,這里幾乎家家都可開馬面裙網店。得益于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漢服制造和銷售,當地村民均年可支配收入成倍增長。
現在,很多游客到曹縣來,都要帶上一條適合自己或家人的馬面裙才離開。
據《2024抖音電商女性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馬面裙訂單量同比增長841%;在小紅書,馬面裙相關筆記超112萬篇。在該平臺,馬面裙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超200億次。馬面裙正成為中國女人衣櫥里一件火熱的漢服單品。
生活在左-林棲馬面裙。
3
馬面裙會一直火下去嗎?
因馬面裙產業鏈條的逐漸完備,馬面裙的價格也越來越親民。
作為古早漢服愛好者,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讀學生唐海雯對中式傳統服飾頗有研究,被好友稱為資深馬面裙研究員。她分析稱,隨著這一波平價潮流的興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馬面裙開始出現,并且逐步打破人們對于馬面裙乃至明制漢服傳統、端莊、莊重的印象,漸向青春化、日常化和市場化進發。如今,在路上隨處都可見身著馬面裙的男男女女,這也說明漢服文化已逐漸打破小眾文化的壁壘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
漢服文化因為馬面裙熱而越來越流行是一件好事,但這中間也有一些疑問縈繞在年輕漢服愛好者心里。唐海雯說,有時也能看到一些打著馬面裙名號所量產制作出來的裙裝,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樣式也大相徑庭,多數也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我們這些漢服愛好者也擔憂商業化和市場化會對馬面裙這一傳統衣冠帶來誤導:大家會不會遺忘真正的馬面裙是怎樣的?如果大家誤以為假的樣式為真的傳統,怎么辦?
馬面裙文化的保護、研究、傳播、傳承與創新變得尤為重要。
被時尚界稱為馬面裙第一專家的設計師林棲為了弘揚、發展與傳播馬面裙文化,舉辦過不下20場國風大秀。3月24日晚廣州市文化館那場名為方圓的馬面裙大秀就出自于林棲之手。不僅如此,她還創建了一家林棲馬面裙博物館,力邀廣州一高校服裝系資深專業教師劉會明加盟并擔任館長。
方圓馬面裙大秀。
劉會明告訴記者,保護馬面裙文化,就是保護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和手工技藝。國潮興起給予了馬面裙文化枯木逢春重新生根發芽的土壤,傳統手工技藝和民藝的復興則更像是恰逢其時的陽光雨露,可以助力馬面裙文化破繭成蝶、蔚然成風。
據劉會明介紹,傳統馬面裙通常是指兩側打褶的兩片式半身裙裝制式。風傳是因裙門類似于城墻馬面而得名。它的雛形期始自于宋、元時期,等到明清時進入了高峰。當前市面上流行的馬面裙大多數都是改良版。時尚一定是越貼近生活,生命力便越持久。馬面裙之所以能夠被看見、被喜歡,起因于它的文化特點是兼容并包的寬容性和大眾性,符合當代人審美趣味和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特殊時代的延展性,可以實現傳統服飾文化復興的承前啟后。它既是傳統非遺,也是流行時尚的新元素,衣以載道,文以化人,是歷史嬗變為當代,傳統融入日常的一個縮影。
非遺與時尚,傳承與創新從來不是矛盾互斥的。好的設計與文化就是在不斷迭代與適應當下社會生活中,得以更好的保存及延續。也正是因為馬面裙熱,傳統漢服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并喜歡,讓依靠傳統手工藝討生活的工匠們重燃守下去的希望。潮繡大師佘燕璇也提到,希望品牌商們在關注馬面裙產業時,能夠更多地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與傳播,把潮繡等傳統工藝也帶入時尚界,讓更多的人看到傳統民間工藝的美學價值。
當前,以林棲為代表的時尚設計師正在會同國內非遺、紡織方面的專家智庫合力編撰《中國最美服飾馬面裙白皮書》,希望對于馬面裙的活化、傳承、創新方面提出準則和主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璽增表示,編撰《中國最美服飾馬面裙白皮書》,一來是希望進一步挖掘馬面裙背后的文化價值,助力馬面裙成為中國女性新國服,同時幫助它成為國際交流的文化符號;二來也是希望激發馬面裙在國際與時尚市場中的巨大潛力,為中國服裝行業帶來新的商機和品牌價值。
之于馬面裙會不會持續火下去,能火多久?專業的時尚設計師們說,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一切都需要交給時間來檢驗。
年輕的漢服愛好者們則篤定很多心,唐海雯說,馬面裙的流行化或許會帶來一些對于傳統形制馬面裙的沖擊,但至少這讓國人深深記住了華服中有一種裙款叫做馬面裙,而馬面裙又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傳統華服。對于文化而言,最可怕的事情是忘卻。華夏衣冠作為漢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不可忘卻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不被忘卻,我們會涌現出不同的‘國潮熱’,我們就會一直有前進的動力。
采寫:南都記者 吳鳳思 實習生 陳芍帆 朱文華
查看原圖 1.9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