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馬面裙,這些都是中國的
當外國人穿上馬面裙
夢回唐宋明會發生什么事?
當外國人沉浸式體驗中華文化
會有什么奇妙碰撞?
近日
四川文旅推出的傳統文化創意短片
《這些都是中國的》華美上線!
點擊視頻,跟我們穿越回古代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圣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寰球共享。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中華世紀壇序》
中華文化恰似長河,晝夜奔騰、源遠流長。
人們代代耕耘,賡續百年華章;文明潛移默化,留下深遠影響。我們在詩詞歌賦里尋味文人墨客的憂愁清歡,我們在人間煙火里發現尋常百姓的生活雅事,燦若星河的文化瑰寶,我們銘記、傳承、發揚。
璀璨的中華文化,不僅要成為我們堅不可摧的記憶,還要傳播到國外,讓海內外的人們知曉這些都是中國的!
視頻里漢服愛好者和推廣者聽月老師
帶領三個外國朋友
來了場濃厚的中華文化交流體驗之旅
他們穿上漢服,實現華麗蛻變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
而且不同朝代的服飾、妝容都不一樣
唐朝
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社會先進、文化繁榮、絲織技術高超
飲茶之風也在全國范圍盛行
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
大量輸出文化、藝術與技術的朝代
這個時候的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
都呈現出嶄新局面
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
絕無僅有
在妝容上
流行蛾眉、遠山眉
畫花鈿、面靨,戴簪花
宋朝
經濟高度繁榮,文化空前進步
各個領域碩果累累,享譽千古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在服飾妝容上
宋朝流行珍珠妝(面額點上珍珠花鈿)
三白妝(額頭、鼻梁、下巴,三處著重涂白)
少女喜戴山口冠
婦人則多用包頭巾
明朝
服飾輕剪裁、重內涵
無論是首飾還是衣著
都體現著鮮明的社會地位
明代是中國金銀工藝史上的
一個鼎盛時期
金銀飾品數量、款式非常多
工藝之精美
中國古稱華夏
何為華夏?
禮儀之大,故稱夏
服章之美,謂之華
這里的服章就是指漢服
漢服濃縮了中華文化的
紡織、蠟染、夾纈、錦繡
等杰出工藝和美學
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體現了錦繡中華
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這次
三位外國友人
不僅穿戴上不同朝代的服飾
還去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
在藏羌繡傳承人蘇先芹老師的帶領下
體驗、學習藏羌織繡
藏羌織繡
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和羌族刺繡的合稱,二者均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刺繡,工藝精湛
針法不受經緯限制
飛針走線間
一朵色彩艷麗的羌族茶花便嬌艷綻放
仿佛一切花草樹木
都能以織繡形式呈現出來
藏羌織繡是千百年來藏族、羌族民眾
在歲月中沉淀下來的最為鮮活,
也是最適合與當代對話的
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除了衣著上的文化藝術
古人在飾品上也頗有講究
在明朝,手工藝發達
金銀錯工藝達到高超水平
短片里就出現了很多
花絲鑲嵌
技藝制作的頭飾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
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
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
它一出場,便自帶皇家光環
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
其代表作品有
明代的萬歷皇帝金冠
清代的金甌永固杯、
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
隨便拿出一個都是重量級的!
而今
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于
北京、成都兩地
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
花絲鑲嵌傳承人小繪老師
現場展示了這門技藝
銼、鎪、崩、擠、鑲
每一個步驟
都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傳承
一件衣服,一個飾品
我們更應該看到
在精致外表之下
是國人的匠心制作
是中華獨一無二的美學精神
自古文人多雅事
閑風撫琴、松間對弈、臨窗觀書
清月酌酒、沉檀焚香、棲霞品茗
短片里三位外國友人還體驗了一番
古人的雅致生活
首先在吃上
處處都有講究,道道皆有文化
中華唐風美食推薦官周夏老師
擺出一席唐風盛宴
水汽氤氳間
讓人仿佛穿越千年,夢回古代
你知道生魚片早在我國周朝就有了嗎?
生魚片在我國古代屬于膾的一種
《禮記》中有記載
膾,春用蔥,秋用芥
周王室還專設醯醢[xīhǎi]之人
負責制作魚膾蘸料
以蔥、鹽、醋、芥、齏醬
做成的醬汁來佐食
再搭配一些紫蘇葉和白蘿卜絲
金齏[jī]玉膾是古代有名的生魚片佳肴
<<<<<<<
在唐朝,吃魚膾達到高峰
也是在這個時期
魚膾傳入日本,成為生魚片
品完正餐,再來點甜品~
走,去唐宋吃果子
什么是果子?
在古代
果子是生果、干果
涼果、蜜餞、餅食的總稱
又作茶果、茶食
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面點史》有記載
在飲茶之風普及全國的唐朝
便出現了邊飲茶邊食茶點的習俗
發展至宋朝時
果子地位與飲食同列
與正食平分秋色
甚至還出現了專賣果子的小巷市集
<<<<<<<
這些果子
精致小巧,美貌如花
是古人手上的工藝
是行走在舌尖上的工筆
風雅二字,在古代詮釋地淋漓盡致
宋朝是我們華夏文明巔峰時期
當時流行四雅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而這些高雅藝術
不過是宋人日常生活方式罷了
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
非遺點茶技藝推薦官黃月老師
演繹了一出茶百戲
有人說這不是咖啡拉花嗎?
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點茶文化!
【點茶】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調茶工具)攪動,茶末上浮動,形成粥面。點茶文化后傳入日本,衍生為日本的點茶道。
【茶百戲】又名水丹青、分茶,是在點茶的基礎上進行,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它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
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有描述:
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宋代,茶百戲發展到極致
宋代點茶
還被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品完香茗,再來體驗一番插花技藝
傳統插花
同樣被列為了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宋代人常把飲茶與插花聯系在一起
在宋徽宗的《文會圖》中
茶會巨大的桌案上
擺著白色小花插制的插花
在當時,普通百姓并沒有把插花
作為一項高雅藝術來看待
而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華花藝非遺推薦官王禹涵老師
為三位外國友人
展現了我國古代插花藝術
一盆古韻荷花在巧手之下
更顯自然風韻之美
中國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
自隋唐時期始
中國傳統插花傳入日本
對日本花道的發展影響巨大
說到文人雅事
怎么能不提書畫呢
在古代,彈琴、弈棋、書法、繪畫
是文人騷客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中國書法
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無論是漢字書法、還是國畫
都強烈反映出了時代的精神風貌
具有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
和高級藝術特征
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
一杯香茗,一紙書畫
玉盤珍饈,食盡雅趣
古人的悠悠生活
真是極致風雅,魅力無窮,妙不可言!
古有云:君子可內斂不可懦弱,面不公可起而論之。
學者辜鴻銘也曾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
歷史大潮浩浩湯湯
歷代國人
為我們留下了多如繁星的文化瑰寶
我們謙卑守護,大力發揚
加強文化交流,擔負時代文化使命
讓世界知曉這些都是中國的
這就是中國文化之美!
"
因為短片時長有限
還有太多傳統文化沒有一一展露
在評論區說說
你最熟悉或喜歡的傳統文化
歡迎熱議還有哪些是中國的?
"
特別鳴謝
向上滑動閱覽
不二隱廬
聽月小筑漢服
花間記國風美學
霜翎閣國風配飾
蜀都·裝束紀
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
漢服文化推薦官 聽月老師
中華唐風美食推薦官 周夏老師
非遺點茶技藝推薦官 黃月老師
中華花藝非遺推薦官 王禹涵老師
藏羌繡傳承人 蘇先芹老師
花絲鑲嵌傳承人 小繪老師
花絲鑲嵌傳承人 朱元曉老師
外國友人:福藝梅 娜塔莎 莎莎
圖文轉載自:四川省文旅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