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服飾——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 它的風格是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但它的馬面結構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著。
Part1
馬面裙的起源
馬面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但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為宋代的裙子已經(jīng)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
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馬面裙蛛絲馬跡,如山西晉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就有馬面裙的影子。
Part2
馬面裙的款式
月華裙:
側裥式(百褶裙):
襕干式(襕干裙):
鳳尾式(鳳尾裙):
紅色暗花綢堆綾盤金繡邊飾馬面裙:
(清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紅色暗花綢堆綾盤金繡邊飾馬面裙(局部):
(清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
(明 山東博物館藏)
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局部):
(明山東博物館藏)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明山東博物館藏)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局部):
(明山東博物館藏)
紅色暗花緞繡云蟒裙:
(明山東博物館藏)
衍圣公朝服下裳:
(明山東博物館藏)
蔥綠地織金妝花紗蟒裙:
(明孔子博物館藏)
墨綠色暗花紗單裙:
(明孔子博物館藏)
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局部):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藍緞飾平生富貴紋闌干馬面裙(局部):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Part3
馬面裙的文化內涵
(隴東學院鶴鳴漢文化協(xié)會)
馬面裙色彩較為鮮艷,以紅色居多,藍色也比較常見。按照漢族的習俗,在女子婚嫁及節(jié)日等慶典中,一般都穿紅色裙子。在清代,藍色的馬面裙也比較常見,作為當時的流行色,常與黑色和黃色搭配。
馬面裙的紋樣可以分為單獨的刺繡織物紋樣和大面積的刺繡織物紋樣圖案,其中單獨的刺繡織物紋樣占了大多數(shù)。這其中每一種紋樣所傳遞出來的寓意也會不同。如動物類紋樣,在傳統(tǒng)的歷史發(fā)展中,龍鳳紋樣一直伴隨著每一個中國人,龍鳳紋樣大多出現(xiàn)在每一個皇帝及后宮的嬪妃們的服裝中,龍和鳳還象征著男女之間愛情的美好姻緣。還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魚的寓意,魚諧音余,就有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植物花草類紋樣,通過花它們身上各自不同的品質給予圖案美好的寓意,作為國花的牡丹,代表富貴;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代表玉潔冰清;菊花代表益壽延年;百合象征著神圣圣潔,純潔與友誼,寓意百年好合,未來生活充滿陽光。
Part4
科普小知識
唐朝服飾主要指唐代漢服,主要分為禮服和常服。禮服分為冕服、冠服、弁服、幘服和帽服。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chuàng)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tǒng)的龍、鳳圖案并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于表現(xiàn)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guī)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zhàn)國時代的習慣。男服服飾秦始皇規(guī)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并規(guī)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秦漢帝王的服飾是沿襲戰(zhàn)國時期的冕服,它成為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