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傳統裙式——馬面裙
中國古代的傳統裙式
——馬面裙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歷經幾千年的滄桑變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其中,服飾文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風俗變遷,揭示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狀態和精神面貌。
中國服飾發展的主要歷程
衣冠服飾是人類生活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們茹毛飲血,過著極其簡陋的穴居生活,大多赤身裸體,沒有服飾之說。進入石器時代以后,人們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了骨錐和骨針,開始出現了原始的服飾。
自夏、商朝起,中國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西周時,已經基本完善。從此,帝王后妃、達官貴人、黎民百姓的衣冠服飾均有了嚴格的區別。
戰國時期,諸子興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人們的思想活躍,表現在服飾上也是日新月異。秦漢服飾集歷史發展之大成,成為中國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以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為代表的多種服飾風尚,成為典型的時代風格。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服飾富麗華貴,形制更加開放,尤其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服式。宋明以后,理學盛行,強調封建倫理綱常,服飾漸趨保守。清末,西洋文化東漸,服飾日趨適體、簡便。從歷史上可以看出,各個時期思想意識的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衣冠服飾上有所反映。因此,服飾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以外,還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其產生和演變與政治、經濟、戰爭與和平、文化與宗教、生活習俗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宋代服飾
明代服飾
清代皇后常服
清代馬面裙
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博大精深,它時而波瀾壯闊、雄奇瑰麗;時而細流涓涓,婉轉含蓄;時而潮流激蕩,驚濤拍岸;時而風平浪靜,清朗明晰……這5000年的服飾文化包括先秦精美的玉佩,秦漢儒雅的袍服,魏晉飄逸的衫子,盛唐華美的妝靨,宋代樸素的背子、明代端莊的補服……,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文化的精華。而其中尤以馬面裙被國人所熱議。
馬面裙的由來與分類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是中國古代裙式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源于宋遼, 興于明清。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馬面是一種建筑名稱,指的是城墻體系中用于防御的結構,因為與裙門相似,所以這種褶裙就俗稱馬面裙。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 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 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 側面打裥, 裙腰多用白色布, 取白頭偕老之意, 以繩或紐固結。馬面裙多幅拼縫, 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裙幅打褶, 中間裙門重合而形成光面。馬面裙整體呈梯形, 上窄下寬, 平鋪開來是扇形, 兩側褶裥越多, 扇形的弧度越大。
馬面裙揭開形制示意圖
馬面裙源自宋代旋裙,即兩片式圍合裙。而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圍合裙,則至少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宋代的裙子便已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馬面裙在明清時期最為流行,是馬面裙盛行時期。清代女子服飾承襲了明代傳統,馬面裙在繼承明代裙式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衍變,逐漸發展成為清代漢族女子的日常著裝,成為女子的標志性裙式。同時,清代馬面裙的裝飾意味日益濃重。側裙幅或為細密褶裥而成的百褶裙,或為鑲飾縱向襕干緞邊的襕干裙。裙面刺繡花樣豐富,緞邊裝飾考究,無不凸顯了中國傳統女紅技藝的精湛。馬面裙成熟于清朝,一直延續到民國。
山東博物館藏明代藍色織金妝花緞裙局部
馬面裙的樣式很多,分類方式亦多樣。根據色彩分類,可分為單色裙和五彩的月華裙;根據用途分類,可分為婚禮時新娘所著的嫁衣裙、日常生活著裙、節日祭祀著裙等,也可分為寒冷季節穿的棉夾裙和涼爽季節穿的單裙等。清代以后逐漸演化出闌干裙、百褶裙、魚鱗裙、月華群等形制。
闌干裙、百褶裙、魚鱗裙、鳳尾裙的實物圖和線圖
明清馬面裙的主要特征
為平面裁剪的圍合式裙裝,平鋪后呈矩形或梯形;
前后里外四個裙門,兩兩重合交疊;
裙門兩側的中間打褶裥,多為相對的合抱褶,褶子不剪斷、不縫死;
褶裥為豎向,貫通裙長;
裙頭相連裙擺分離,用系帶固定,裙頭整體不分斷。
馬面裙紋飾及面料
明代馬面裙色彩素雅, 紋飾簡單,活褶大而稀疏。到了清代, 則一改清淡風尚, 追求華麗富貴的格調,出現了五種設計方法,一是拼縫,二是由前向后圍系,三是疊褶,四是缺胯,五是鑲有闌干邊。清代的馬面裙注重裙門和裙邊的裝飾, 甚至每一個細褶或襕干上都有精致的花紋裝飾, 多用打籽繡、盤金繡、貼布繡、繪畫等工藝。裙門的裝飾更加豐富, 外裙門有各種吉祥紋飾, 以海水江崖、龍鳳、吉祥八寶、花鳥蟲蝶最為流行。 有的裙門還裝飾流蘇, 裙邊用連續紋樣鑲滾。馬面裙的紋樣和歷代服飾紋樣是一脈相承的, 充滿了傳統文化的特征。從明代發展到清代的馬面裙在形式上豐富了起來, 也凸顯了人們的審美趨勢以及自主創新的意識。下面就我館收藏的幾件馬面裙作以下簡要介紹: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民國刺繡長裙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民國刺繡長裙為五彩月華裙,褶裥細而密,兩側對稱,排列整齊有序,褶子為死褶,褶子之間有鑲邊,前馬面刺繡雙龍雙鳳,后馬面鑲邊轉折處飾如意云頭作裝飾。兩側裙幅由細長的布條刺繡裝飾,寬幅鑲邊,以緞邊、絳子邊等裝飾,前后裙門邊緣、裙下擺處鑲飾緞邊裝飾。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民國貼花刺繡鳳尾裙
這件民國貼花刺繡鳳尾裙也是我館收藏的服飾精品,裙長122厘米,裙最寬處長98厘米。白色棉布腰頭,馬面繡小橋流水、楊柳人物小景。淺粉、淺藍、綠、橙、黃等色暗花綢拼縫成裙脅,裙脅以綢緞裁剪成條狀,尾端裁成尖角,每條繡以花卉紋,兩邊以金線鑲滾,接于腰頭,走起路來,彩條飄舞,金線閃爍,宛如鳳尾。
鳳尾裙通常分三種樣式:第一種是在裙腰間下綴繡花條鳳尾;第二種是在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第三種是上衣與下裙相連,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裙門的下半部為主要的裝飾區,上繡各種華麗的紋飾,以花鳥蟲蝶最為流行,邊加緣飾。兩側各打細褶,細褶上也繡有精細的花紋,上加圍腰和系帶,底擺加鑲邊。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代繡牡丹蝴蝶文馬面裙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民國藍底繡鳳穿牡丹紋繡花裙
這是一件民國藍底繡鳳穿牡丹紋繡花裙,裙長89.8厘米,裙寬155厘米。粉色棉布腰頭,藍緞做底,馬面彩繡鳳戲牡丹、裙脅上飾纏枝花卉裝飾,主要采用平針繡法繡制,做工精致,花卉以粉色、紅色、黃色、白色配色,明艷輕快。
該民國紅色刺繡長裙,以紅色緞面作地,上貼黑色、藍色、淡藍色貼布于裙褶上,裙擺繡花卉、鳳凰、蝴蝶等花鳥紋飾圖案。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民國紫底鑲邊貼繡長裙
這是一件民國紫底鑲邊貼繡長裙,裙長97.2厘米,寬179.5厘米。白色棉布腰頭,藍色素綢里料,裙脅無裝飾,馬面貼牡丹花卉繡片,牡丹花配色鮮艷,以紅色粉漸變繡出花瓣,淺綠和墨綠色裝飾花葉,明暗對比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明清畫像中的馬面裙及服飾搭配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蒲氏三代宗親祖先影像軸(圖中女像著補衣配綠色三褶馬面裙)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韓氏祖先影像軸(圖中女像著立領長衣搭云肩配藍色三對褶馬面裙)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清代翁府君夫妻影像軸(圖中女像著立領長衣配藍底三對褶馬面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