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款式這么多,為什么只有馬面裙爆火出圈?
據上觀新聞報道,這個春節,被稱為新春戰袍的漢服馬面裙火了。在山東曹縣,以馬面裙為主的龍年拜年服,銷售額超過3億元,曹縣賣了3億的馬面裙依然供不應求等話題沖上熱搜。在電商平臺,馬面裙搜索量暴漲,各大春節晚會上也不乏馬面裙的身影。
馬面裙成新春戰袍
漢服款式這么多,為什么只有馬面裙出圈?當馬面裙成為一種時尚單品,漢服愛好者、商家和傳統文化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不要讓馬面裙成為一時的流行,要讓馬面裙熱帶動大眾走進更廣闊的漢服世界。
馬面裙出圈很難復制
在很多消費者的印象中,馬面裙最早出圈源于2022年7月某國際品牌的抄襲馬面裙風波。在法國巴黎街頭,不少華人和留學生身穿漢服舉牌抗議,呼吁該國際品牌停止文化挪用。
小紅書上有很多馬面裙的帖子
馬面裙不是突然爆火,而是厚積薄發。在漢服圈,明制漢服一直是最受歡迎的,一來是因為它的年代離當代相對近,有更多出土文物形制參考,一開始就被宣傳為‘正統’漢服,同時,它也是最‘穿得出去’的漢服,而明制馬面裙是與明制漢服上衣最搭的下裝。
河南春晚舞臺上,楊冪身穿馬面裙亮相
楊冪在河南春晚這件馬面裙根據明代織物殘片復原,織錦、暗花工藝和整體裁剪方式都是比較濃的晚明風格——纖細瘦長,這是現代人比較喜歡的廓形,也契合穿著者的個人氣質和外貌特征。
馬面裙在宋元時期出現雛形,明清進入高峰,一直到近現代依然流行,而且它的款式、框架從誕生起就基本固定下來,只是裁剪、放量、裝飾手法隨著不同時代的流行有所變化。
可以說,馬面裙有很強的傳承性,同時也有時尚屬性,這或許是它在當下能成為時尚單品的文化基因。不過,馬面裙能出圈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其他漢服款式可能很難復制。
漢服改良不是壞事
隨著傳統文化熱興起,越來越多晚會節目上出現傳統服飾,龍年春晚節目《年錦》中,劉濤、劉詩詩、李沁、關曉彤四位演員分別身著漢、唐、宋、明不同朝代的服飾表演,向觀眾傳遞新春祝福。
不少漢服從業者認為,馬面裙能成為新春戰袍還有一個因素是更偏日常化,相對于傳統漢服,馬面裙更不挑人,大家穿上去都挺好看。在一些工作場景中,有些漢服的形制可能會顯得過于夸張,但馬面裙更日常。
目前,市場上熱銷的馬面裙有很多是改良款,有些在側面安裝了拉鏈,代替傳統的腰部系帶。這幾年,見證了兒童漢服市場的擴大。部分漢服設計師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引進新的制作工藝,比如偏小碼的童裝類馬面裙全部做成松緊式的,方便孩子穿著,這些都是為了讓傳統服飾更日常化。
在漢服圈,形制與漢服穿搭一直是受關注的問題。改良后的馬面裙是否會產生形制上的爭議?近兩年,漢服市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高速發展,隨著銷量越來越高,消費者的心態也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人對漢服感興趣,對改良的需求更多了。
很多人一邊把漢服穿起來,一邊了解漢服的門道。很多人不懂漢服,是因為接觸不到,如果有心了解,可能花上半天時間,就能有大致的認識。作為中國人應該對中國傳統服飾有所認知,可以穿改良漢服,但最好要懂哪些地方經過了改良,這樣在國際交往中也能更好地傳播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比如一款熱銷的松緊腰散褶不開衩馬面裙,解決了壓褶鋒利的馬面裙不易打理、熨燙有難度的問題,也不用擔心裙門開衩容易走光,但還是能一眼看出是馬面裙的廓形。在很多人看來,改良不是壞事,對漢服的認知限制得太死,很多人進都進不來,更別談穿上身。
小紅書上不少網友熱議馬面裙選擇技巧
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馬面裙,不少消費者產生選擇困難癥。社交平臺上,購買馬面裙如何不踩雷等帖子吸引網友關注,還有人介紹馬面裙穿搭的禁忌,比如裙長不能太短,露腿太多就要換了。此前,楊冪身穿馬面裙出行的照片就引發網友熱議,有漢服愛好者提出她的穿搭方式不正確,裙門歪到側面了。
楊冪的馬面裙穿法曾引發熱議
其實,普通顧客挑選馬面裙也可以量體裁衣,做到不拖地、剛好合圍等才能有更好的穿著效果。
馬面裙裙長沒有固定要求,古代不同墓葬出土的馬面裙長度、褶子對數、花紋都不同,有的到腳踝,有的到小腿,有的到腳面,在搭配方面同樣沒有限制,傳統短襖、長襖,交領、豎領等當時有的款式都可以搭配。古代人在這點上都很自由,當代人更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場合選擇。服裝服務于人,最重要的是得體。胡曉說,選擇馬面裙,在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對自己有自信。
冷思考:重要的是形成產業
設計是服裝的重要因素,馬面裙火了,讓漢服設計問題再度凸顯。
由于款式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某商家一度苦惱招不到好的設計師。與此同時,山寨、抄襲等問題也始終存在。原創款式一出來,賣得好的款很快就有仿版,價格還更便宜。
過去曹縣出的漢服,名聲不太好,很多人會認為是‘山寨’基地。一位漢服愛好者告訴記者。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不光是漢服,時尚市場模仿乃至抄襲爆款元素都是常見現象。拿馬面裙來說,工藝都差不多,主要差別在于花型,商家花錢請畫師畫一個跟爆款有細微差別的花型,不是一模一樣,但就是那個流行的樣子。
就漢服設計而言,把整體造型看作魂,這是傳統服飾文化的核心要素;紋樣與圖案是體,是創新創意的實質載體。
現在的漢服市場,一種是設計師開店,以設計為中心,需要打磨的時間比較長;一種是服裝公司,以上新節奏為主,設計師的時間有限,款式相對中規中矩。目前的漢服圈只有鳳毛麟角的幾個商家,從設計到宣傳運營、銷售,上下游的資源都比較充分,資源沒這么多的小店,發展到這個階段會有些為難,到底該把精力更多放在哪里,是設計呢?還是直播或是擴大生產規模。不過,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漢服市場的擴大,對大小商家一定都是好事,設計沒有捷徑可以走,希望市場更多元化,產生更多有特色的工藝。
從事服裝復原十幾年,對于那些漢服從業者最開心的是看到傳統工藝養活了許多人。他們從全國各地尋找工藝傳承者,很多地方經濟也許沒那么發達,但傳統工藝保存得比較好。現在,有些年輕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鄉就可以靠自己的手藝賺錢。
當下馬面裙通常用作時尚單品,傳統服飾概念還需要更加普及,讓更多人知道漢服不只有這一種款式,以馬面裙的熱度帶動其他款式。服裝是文化的外在表現,今天是馬面裙,后天是圓領袍,明天是曲裾,消費者有不斷選擇的菜單,才能形成長期效益。而讓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做到以人為本,讓傳統服裝工藝形成產業,生生不息,漢服可能會迎來真正的復興。HAN
@部分圖片、視頻、文字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或對版權有所疑問,請聯系后臺,我們會盡快處理,感謝
【推薦】露背還夾綿?宋人真的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