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超全資料請收好!漢服馬面裙:誕生于宋末元初,無關遼金契丹
來源:服裝微學堂
圖片引自《大唐女兒行》
這條裙子是套穿的,根據《褐綠地全枝梅金錦綿襜裙的研究與仿制》:
這條裙子,無論怎么看,都看不出來跟旋裙、馬面裙有關系。
另外還有一些遼代的裙子實物,可以看出,與旋裙并無太大關系。
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欽塔拉墓出土的遼代團花紋綾綿裙
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欽塔拉墓出土的遼代團花紋羅裙
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些套穿式的背帶裙,跟旋裙、馬面裙有什么關系啊?
圖片來源見水印
圖片來源見水印
還有人用遼代壁畫來說馬面裙起源于遼代、契丹。
第一:遼代壁畫上的衣服是袍衫,不是裙子。根本就連裙子都不是,怎么可能出現馬面裙?
第二:如果說凡是正面光面、兩側打褶就是馬面裙的起源,那么我是不是還可以說來源于古埃及啊?
第三:我們說的馬面裙有三個關鍵點即圍合式、馬面褶、旋裙結構,遼代壁畫這個既不圍合也不旋裙,這個關系也拉得太牽強了。
第四:如果非要強行說馬面褶元素來源于遼代契丹,那么為什么不提唐代的半臂和長袖?
圖片來源揚眉劍舞《回到唐朝需要準備幾件衣服?(一)》
所以,說馬面裙來源于遼金契丹等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總之,馬面裙的雛形來自宋代的旋裙,而旋裙有可能吸取了缺胯袍衫中前后開衩的元素,注意,這里說的是元素。旋裙吸取了這種元素,也不是生搬硬套,直接在前后開衩,而是化為己用,創造性地發明了兩片式圍合款式。旋裙以及后來的馬面裙,從結構上,與遼金契丹等胡服是兩條發展線索,
馬面裙來源是中國傳統裙子樣式,并不起源于胡服。
3
馬面裙實物見于宋末元初墓葬,陪葬品不一定是新朝新款。
目前所見完全具備馬面裙形制結構特征的實物,見于宋末元初的華容墓。因為該墓葬下葬時期是在元代,所以就有人得出結論,馬面裙或者馬面褶裙是元代發明的,甚至引申為遼金元胡服。但這里面有兩個問題:
1、 漢服形制朝代論的說法,往往以改朝換代來論斷一個款式的存在與否、歸屬時代,忽略了服飾事物本身的連續性。
2、宋末元初的墓地,埋葬不一定是新朝新款。墓主人不一定要陪葬舊衣服,但是舊款式與舊衣服是兩個概念。
宋末元初華容墓中的裙子,具備了馬面裙的全部結構特征,也包含了三個最關鍵的特征:圍合式、馬面褶、旋裙結構。
圖片來源見水印
圖片來源湖南省博物館
4
馬面褶裙的褶與元的橫褶無關聯;馬面一詞出現于明朝
有人總是說馬面裙的褶裥來源于胡服,可是裙子上的褶裥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一直以來都有,在周代文獻中稱之為辟積。比如唐代的白花纈綠絹裙(俑衣):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
比如南宋福建福州黃昇墓出土的褐色羅印花褶裥裙:
所以說馬面褶裙的褶裥并不需要從胡服那里去引進。
蒙元時期典型代表為腰線襖,長這個樣子:
圖片引自網絡,感謝網友南毅提供
最為突出的特征是腰部橫向的褶裥線條,以及下方密密麻麻的小細褶。如果馬面褶裙真的來源于腰線襖,那么要體現出標志性的橫向褶裥來,或者要把這種一圈密密麻麻的風格學過去。
漢服體系是開放的,善于學習的,如果借鑒和吸收了他人的元素,也大大方方承認。問題是,不能說,反正大家腰部上都有褶子,所以你馬面裙就是來源于遼金元……
宋末一直到元末,具備全部結構特征的馬面裙已經出現,已經成型。到了明代,這種結構特征的馬面裙繼續發展,不僅是類型更加精細、完整,面料和做工也更加精美、豐富。可以說,明代是馬面裙定型時期。
明代出現了馬面褶這個詞匯,見于劉若愚《酌中志》: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這個是指袍服的腰部處理,是一種細節的形容,還沒有上升到裙子款式的命名。
至少在明末,明確地用馬面一詞來描述裙子(裳)的光面部分。
圖片引自《朱氏舜水談綺》
馬面一詞在古代除了筆記小說里的牛頭馬面外,更多是指城墻凸出部分,《夢溪筆談》記載:其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總的來說,馬面是對特定外形的一種形容詞,因為馬面裙在外觀上有相似之處,于是借用過來。
明代出土以及傳世的馬面裙相對較多,列舉如下:
明 絲 長84厘米 腰長122厘米
1980年明嘉靖徐蕃夫婦墓出土。腰用雙層白棉布做成,兩端縫布帶系結,帶長50厘米。裙身左右各打6道褶,正中開衩,用朵梅紋花緞制成。
除了女裝外,男裝也采用馬面裙這種結構,細節不同,但是整體較為接近,比如明代的旋子、孔府所藏朝服的下裳等。
劉若愚《酌中志》:世人所穿旋子,如女裙之制者,神廟亦間尚之,曰‘襯褶袍’。《金瓶梅》第十二回:見他身底下穿著玉色絹旋兒。
旋子較短,其形制如下:
圖片引自《我在明朝穿什么》
孔府舊藏朝服中的赤羅裳。
圖片來源于《衣冠大成》
圖片來源于網絡
5
馬面裙的褶裥在清代被異化為梯形裁片,以裁代褶逐步取代以裁出形的樣式,逐漸邊緣化。
由于清代漢服體系已經消亡,作為單一元素的馬面裙,發展軌跡也不可避免越走越窄,以致于無法抗衡近代西方服飾文化的入侵,陷入邊緣化狀態。清代馬面裙是漢服體系崩解之后的殘留痕跡之一,它的異化發展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通過對比晚清的馬面裙平面可以發現,清馬面裙兩側的褶裥被直接剪裁掉,矩形裁片簡化成了梯形裁片,側重線條分割而不是像明馬面裙那樣在腰上打褶,由于沒有了馬面褶這一關鍵工藝,這種裙式與馬面裙的關系不再,所以也就有了另外一個稱謂闌干裙。而戴安娜王妃曾穿著的刺繡馬面裙應為民國早期采用鑲邊分割的款式,實際上沒有明風馬面裙的打褶設計。(部分引用洛梅笙觀點)
圖片引自微博博主洛梅笙
圖片引自祁姿妤《史更幾興廢,物華常流傳——馬面裙的始末、解構與重組》
前面一再反復說,馬面裙的三個最基本的結構特征:圍合式、馬面褶和旋裙結構。從漢裁的角度來看,闌干裙的剪裁方式已經開始脫離甚至違背原有的漢服體系。
比如褶裥的制作,華夏講究以折代剪,講究自然,不會刻意地剪掉褶裥多余部分,并不是西式省道的做法。而且最關鍵的是,馬面褶裙自然要褶裥,是布幅打褶打出來的褶裥,而不是像闌干裙這樣,裁好裙片后,拼接出來的梯形效果。
比如華夏衣冠--漢服體系講究的是二次成型,梯形的廓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穿著穿出來的(甚至還要在穿著時靠加馬尾來制造蓬蓬的效果)。并不是在制作時就做成了一個固定的造型。
更不用說在裝飾風格上,同等用力的豎向和橫向線條縱橫交錯,將整體分割成零碎的區域,這與傳統的華夏裝飾風格(強調整體性、協調性)相悖。
魚鱗裙也是同樣道理。明代馬面裙只在裙身與裙腰相接處將褶份縫合,裙身其余部分褶裥熨燙定型即可。清代的魚鱗裙除了與裙腰處將褶份縫合外,每個褶子與相鄰褶子還要縫合,使褶子與褶子之間呈菱形網格狀,形成類似魚鱗的造型。
明和清馬面裙的區別,不在于褶裥的深淺,而在于:明代是以裁出形,褶裥就是真的捏出褶子,馬面裙是裁法的自然反映;到清代,這發展路子就很接近漢元素,裁法為形服務,模擬外形為主,缺少剪裁原理的支撐,只能在裝飾上下功夫。
至于清代出現的鳳尾裙,根據學者考證,來源于薩滿。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馬面裙單一的款式失去體系的支撐,民國時期進一步衰落,江南作裙還有痕跡,以民俗的形式存在。
圖片來源見水印
除此之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裙裝,可以看作是馬面裙的殘余影響。
圖片引自黔西南州文化館,感謝網友善果心花提供。
結束語
迪奧文化挪用事件后對中國 圍合式裙裝的無力感。
今天服飾史研究存在很多問題。研究中國服飾史的學者曾經寫道:
圖片來自包銘新、高冰清《論晚清圍系之裙到套穿之裙的演變》
從字句中可以感受到圍合式裙裝被套穿式裙裝取代是進步、是自然發展、是融入了世界主流。
2022年的今天,當迪奧文化挪用事件發生之時,再來看學者們歡欣鼓舞融入世界主流的言論,有種哭笑不得的深深無力感。
世界主流在明目張膽地把圍合式裙裝說成是自己的標志性廓形,我們該如何保衛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
不少網絡輿論開始宣傳,馬面裙起源于胡服(契丹、蒙元、遼金……),反正不是漢人發明的,理由是開衩是為了騎馬騎驢、打褶來源于遼金缺胯袍、來源于腰線襖。且不說這些言論是多么地旁門左道和預設立場,至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我們需要強調:
華夏衣冠--漢服體系是一個龐大的、開放的、有自我發展邏輯的服飾文化體系,它首先是一個體系,具有吸收、消化、創造和改造的能力,具有自我發展、向前發展的能力,該體系幾千年來秉持的信念是: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問題就很簡單了,旋裙吸收了當時胡服前后開衩的服飾元素,漢人并不是機械地在裙子前后直接開衩,而是創造性地在原先的一片式圍合式裙裝上發明出兩片式交疊拼接的圍合式裙裝。
另外裙片拼接加打褶并不是第一次結合在一起。馬面裙的兩側豎褶與當時的腰線襖、曳撒、貼里都不同,有著明顯的自我意識。
如果旋裙真的是胡服,那么它應該是套穿式才對;如果馬面裙真的是胡服,那么它應該是套穿式加橫向褶才對。
漢服體系中的馬面裙,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思想指導下進行,并不是直接改為了套穿式,丟失了自我的核心特征;或者生搬硬套別人的元素,不動腦筋地囫圇吞棗。
這張圖是漢服體系中馬面裙的三個發展階段,非常簡明扼要。從這張圖可以看出,馬面裙一脈傳承、層層遞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漢唐的多幅拼接的幅裙,雛形出現于宋代的旋裙,誕生宋末元初,明代完善定型,這一條發展線索有著共同的形制特征,演變脈絡極為清晰。
第一:均為整體平面剪裁的圍合式裙裝,用料規整,多為正裁或正裁斜線分割;
第二:紗向均為豎向,褶裥與紗向一致;
第三:共裙頭,且用系帶固定。
第二階段的兩片式可以看作是第一階段兩條一片式裙子部分重疊縫合,第三階段的馬面褶裙可以看作是第二階段兩片式加褶裥。發展演變的脈絡和邏輯是非常順暢的,與各類胡服裙子相比,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
關于馬面裙的歷史演變,應該是:基于現有資料,漢服體系中的主流裙裝樣式,本源來自先秦時期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圍合裙,雛形源自宋代旋裙即兩片式圍合裙,誕生于宋末元初兩片式褶裥圍合裙,定型于明代。滿清時期,在漢服體系崩潰之后,以闌干裙、魚鱗裙、月華裙等形式遺存殘留,剪裁逐漸偏離和喪失漢服原有的形制結構特征。民國時期,單一款式無法抵抗西式服飾文化的強勢入侵,逐步改為套穿式后,該款式邊緣化,以個別元素形式遺存殘留。
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回歸華夏衣冠--漢服體系的主流發展脈絡,把握漢裁制作方式,繼承和發揚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民族文化。
往期回顧
BREAK AWAY
流行色 | 今年秋冬女裝最具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色彩,你知道嗎?
大膽演繹性感又兇猛的法國女人,卻遭評論家質疑品牌風格!Nina Ricci 2024秋冬系列
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看起來有衣張力的服裝長什么模樣?
經常有小伙伴在后臺說
為什么最近收不到我們的推文了
那是因為微信改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星標很難看到我
所以一定要記得星標
一旦錯過,我們就失聯了
你知道,我不想錯過你
希望你也不會錯過我
? 穿針引線學院 ?
包含400+設計、繪畫、制版、企劃等在線課程
300+位合作老師,助力服裝行業在線教育提升
? 服裝設計大賽 ?
權威賽事宣傳平臺,700+場次賽事發布
? 云趨勢 ?
實時更新全球流行趨勢動態
? 探索更多 ?
- CONTACT US -
商務合作 | 媒體聯系 | 新聞投稿
?:yuqi@eeff.net
采編/審稿 | MEIMEI
圖片 | 來源于網絡,不作任何商業用途
如涉及肖像權或者LOGO使用權,請與我方即時聯系
視頻號:穿針引線服裝設計 歡迎關注
喜歡就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