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的由來和歷史
說起穿著方便的漢服,日常最容出門穿搭的,第一個能想到的便是馬面裙了,現在帶你走近馬面裙。了解它的歷史與文化
一
馬面裙的結構
明制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兩片裙幅圍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異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翩,或膝斕。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馬面和裙襕的組合,成為馬面裙變化豐富、搖曳多姿的形制基礎,
當然,馬面裙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人們生活環境和審美的影響,裙子的型式、色彩以及紋樣都愈加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們的審美趨勢和創新意識的變化。
二
馬面裙形制
到了清末,各種新文化的出現,同時馬面裙的制作技藝趨于頂峰,誕生了另外兩種變化的樣式,即鳳尾側裥式和鳳尾襕干式,其實是將鳳尾裙的裝飾與側裥式或者襕干式融合在一起的變化款式。具體做法是用鳳尾裝飾條代替深色緞條縫釘到裙幅上,縫釘的位置與原來側祠式裙幅上褶位線一致或者是與深 色緞條襕干的位置基本相同,數量也基本相當,如此固定的裙式則是兼備了側裥式/襕干式馬面裙和鳳尾式馬面裙的基本要素,從形制上說是馬面裙的新樣式。
1.百褶式
將馬面裙兩側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樣式稱為側裥式,這是明清馬面裙共同的特點。
清代馬面裙的褶裥更加細而密,故而得名百褶裙,其褶裥對稱分布在兩側裙脅,單側以對褶向裙脅中心線對稱倒伏。褶裥排列整齊有序,其大小因地域差異各有講究,細密程度也不盡相同,最多的可達上百個。
清代|紅色皮球花紋綢馬面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清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近日吳門所尚百褶裙,可謂盡美,予謂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于家常,惜物力也。就說明了百褶裙當時普遍流行的情況。
為了使這些褶裥能夠保持形態,往往用同色線以一定的間隔把褶裥交錯釘合,隨著人的行動裙幅發生張合變化,形成富有動感的流動視覺效果。因形似鱗甲,稱為魚鱗百褶裙。
清末民初|紅色提花綢飾萬字盤長紋盤帶繡邊魚鱗褶馬面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代李靜山在《增補都門雜詠》中有詩云: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拾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可見,魚鱗百褶裙是在華麗的鳳尾裙流行過后開始流行的。
2.襕干式
清晚期流行一種獨特的裝飾方法,即用深色綢緞裁制成細條分隔鑲滾在平整的兩個裙幅上,因整條馬面裙的裙幅被這些細緞分割成了有序排列的幾個部分,馬面裙從整體外觀看起來宛如闌干,因此具備如此款式形制的馬面裙被稱為襕干式馬面裙。
清代|漢族綠緞雜寶花卉刺繡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襕干裙裙身兩側的襕干以馬面為縱向中軸線形成左右對稱的自然形態,展現出莊重、嚴謹、對稱的視覺審美和穿著效果。有一部分學者按照襕干之間的距離相等與否,將襕干裙分成等距型襕干式馬面裙和非等距型襕干式馬面裙兩種類型。
清代|磚紅色提花綢飾三藍打籽繡瓜瓞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末民初|白色緞繡仕女花卉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等距型
非等距型
也有學者按照馬面兩側有無褶裥為分類標準將襕干式馬面裙分為打褶襕干裙與無褶襕干裙。
清末民初|紅呢三藍打籽繡花卉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藍緞飾堆綾繡平生富貴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打褶
無褶
3.鳳尾式
據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卷九》記載,明末清初的婦女裙式,曾一度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
鳳尾裙從廣義的范疇講,是馬面裙的變異,是一種作成條狀女裙。現代研究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學者根據鳳尾裙鳳尾的樣式將其分為繡條式鳳尾裙、連綴式鳳尾裙和并條式鳳尾裙。
繡條式鳳尾裙以其馬面部分的設計有無可分為有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和無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
有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通常只有兩片馬面,且馬面寬度需大于繡條寬度,穿著時位于人體前后位置。
有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
無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即沒有馬面部分,整條裙子均由較為規整的緞帶組成,每條緞帶近乎一致,整體呈上細下粗的梯形,緞帶下端形態呈寶劍形,繡條式鳳尾裙裝飾紋樣繁多復雜,形態多變。
無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
晚清-民國|月白云幅暗花綢繡福壽花卉裙帶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連綴式鳳尾裙的裙帶底部由多個形態各異的繡花裁片連接而成,有的以線串珠相互連接。并條式鳳尾裙連接腰頭的裙帶由中部增添分支,使裙的下半部分看起來更豐富。
連綴式鳳尾裙
并條式鳳尾裙
由于鳳尾裙不能單獨穿著,需與裙子搭配,因此在鳳尾裙帶之后,又出現了鳳尾裙與馬面裙結合的款式,其具體形制是在馬面裙的裙身部位訂縫鳳尾裙帶。一種是部分訂縫在裙身上,一種是全部訂縫在裙身上。此時的鳳尾裙逐漸與馬面裙融合,出現了一種新的款式,即鳳尾馬面裙。
部分訂縫的鳳尾馬面裙
清代|彩繡花蝶鳳尾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部分訂縫的裙在走動時仍然有飄帶飄動的效果。全部訂縫之裙在清后期逐漸簡化,有的女裙只保留飄帶底端的尖角部分,上端則簡化成筆直的緞條,飄動的效果消失,類似于僅用緞條裝飾的闌干裙。
全部訂縫的鳳尾馬面裙
圖片來源于網絡
(簡化后的鳳尾形態)
晚清|鑲藍色緞邊彩條鳳尾式馬面裙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4.月華裙
清代在揚州、蘇州等地流行一種名為月華裙的女裙。清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到吳門新式:月華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備,猶皎潔月之現華光也。李漁還認為月華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而又不甚美觀。蓋下體之服宜淡不宜濃,宜純不宜雜。
明末清初葉夢珠也在《閱世編》中提到一種女性裙子的款式有十幅者,腰間各褶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飄揚絢爛,因以為名。然守禮之家,亦不甚效之。
清代|月華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該裙兩側褶裥處用綠色、銀灰、紫色、橙色、白色、藍色、玫紅、黃色、淺粉色和水紅色共十種顏色的綢料拼成,五彩斑斕,風吹動色如皎月暈耀光華。這大概就是《閱世編》里十幅各用一色的月華裙吧。
葉李二人認為月華裙是多褶裥和多色拼接而成的。守禮之家嫌棄其色彩濃雜、廢料耗功,可見月華裙在日常女性穿著中扮演著華麗奢侈的角色。月華裙是按顏色特點命名的,它的結構在文獻中并沒有詳細的記述。
百褶、魚鱗褶、鳳尾、襕干、月華色彩這些設計元素的涌現和它們之間的自由組合,使馬面裙成為中國古代裙子歷史上燦爛奪目的一頁,熠熠生輝。
馬面裙的流行,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我們開始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加重視本土文化的創新與融合。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開始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元素,也更加堅定地走著屬于自己的時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