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馬面裙”的神秘面紗
走
近
馬
面
明|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山東博物館藏
清代方志學家黃釗在其編修的《石窟一征》中記載:婦人所著裙,圍桶而多褶,如古時裳制,謂之馬面裙。這是馬面裙一詞首次現身于史料記載。
中國古代服裝史的研究學者黃能馥先生在《中國服飾通史》一書中對馬面裙下了定義,即前后有平幅裙門,后腰有平幅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加紋飾,上有裙腰與系帶。
包銘新先生也曾在《近代中國女裝實錄》中對馬面裙下定義:清代之裙,馬面裙是其典型,所謂馬面是指裙前后兩個長方形的外裙門,馬面裙側面打褶,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現如今,漢服興盛,馬面裙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追捧。那么,經久不衰的馬面裙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又是怎樣一種結構呢?它歷經時間的淘洗,出現了哪些形制呢?關于這些,小編將與你一起揭開馬面裙的神秘面紗。
一
馬面裙的發展歷程
馬面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用于明代流行服飾曳撒。馬面裙始源于明代,發展于清朝,延續于民國。
據學者研究,遼代缺胯袍與南宋出土的旋裙都有前后開叉的特點,馬面裙的結構雛形很有可能來源于此。
遼代的缺胯袍開衩后左右各有兩片梯形小片,頂端縫住,以使開衩后仍能起到遮掩作用。《獲鹿圖》描繪了開衩袍在馬背上的使用情景。
遼|傳耶律倍《獲鹿圖》
圖片來源于網絡
旋裙在宋代是為方便社會底層女性騎驢而設計的功能性裙裝,后來也在上流社會中蔓延開來。黃昇墓出土的旋裙多達十七條,是陪葬裙的主力。顯然,在宋代的上層社會婦女那里,旋裙出現不久,就成為了女性日常服裝的主流。
黃昇墓出土的南宋牡丹花紋羅旋裙實物
圖片來源于網絡
旋裙的基本形制與馬面裙是一致的,只是裙片重疊部分更寬,并且沒有后者前后裙門、兩邊對稱折裥的細膩形式。它是馬面裙的前身,馬面裙是對旋裙的繼承和發展。
說到明代定型的馬面裙,就以明憲宗朱見深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題贊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為例,圖中的后妃宮女都穿著典型的馬面裙,說明馬面裙的形式在1485年之前已經成熟。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身著曳撒的皇帝與官員、身著馬面裙的嬪妃與宮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代馬面裙的裙式簡單,色彩秀麗,整體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
明|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山東博物館藏
明|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
山東博物館藏
清代滿人入關以后實行男從女不從的服裝法令,馬面裙由男女通用的裙子變為只有女性才穿的裙子。
隨著滿漢服飾文化交流增多,促使滿漢女子服裝漸趨融合,馬面裙在這一時期發展到頂峰,衍生出了百褶裙、襕干裙、鳳尾裙、月華裙等新形式的馬面裙,充分展現女性婉約搖曳之美。
清代女子身穿馬面裙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二
馬面裙的結構
明代馬面裙結構圖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們從明代馬面裙的結構圖可以看到,馬面裙具有腰頭、裙門、裙幅等幾個部分。明代的馬面裙是將矩形的面料折疊成褶裥,褶大且為活褶,大概是為了擴大下半身的活動空間。而在清代時期,人們開始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縫制成裙,巧妙地形成了上窄下寬的空間結構。
因為古裝劇的熱播,一方面讓人驚嘆于古代服飾的精美絕倫,另一方面又讓大眾對傳統服飾產生一些誤解,馬面裙也不例外。
首先,馬面裙中的馬面并非是另外添加的,其紋飾原本就在裙子的結構當中。由于清代較于明代的人們特別喜歡裝飾馬面,于是在視覺效果上,中間這塊就好像是獨立的一條,其實它是結構中的一部分。
其次,馬面裙并非只有顯露出來的兩個裙門,而是四個。馬面裙由兩聯裙幅組成圍裙,左聯交叉在右聯之上。裙門兩兩重疊,前后對稱,被重疊在下面不露出的裙門較少裝飾或不裝飾。
最后,馬面裙兩側的褶是由兩邊向中間壓褶,稱順風褶,而不是一邊倒。
當然,馬面裙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人們生活環境和審美的影響,裙子的型式、色彩以及紋樣都愈加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們的審美趨勢和創新意識。
三
盛極一時的馬面裙形制
1.百褶式
將馬面裙兩側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樣式稱為側裥式,這是明清馬面裙共同的特點。
清代馬面裙的褶裥更加細而密,故而得名百褶裙,其褶裥對稱分布在兩側裙脅,單側以對褶向裙脅中心線對稱倒伏。褶裥排列整齊有序,其大小因地域差異各有講究,細密程度也不盡相同,最多的可達上百個。
清代|紅色皮球花紋綢馬面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清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近日吳門所尚百褶裙,可謂盡美,予謂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于家常,惜物力也。就說明了百褶裙當時普遍流行的情況。
為了使這些褶裥能夠保持形態,往往用同色線以一定的間隔把褶裥交錯釘合,隨著人的行動裙幅發生張合變化,形成富有動感的流動視覺效果。因形似鱗甲,稱為魚鱗百褶裙。
清末民初|紅色提花綢飾萬字盤長紋盤帶繡邊魚鱗褶馬面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代李靜山在《增補都門雜詠》中有詩云: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拾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可見,魚鱗百褶裙是在華麗的鳳尾裙流行過后開始流行的。
2.襕干式
清晚期流行一種獨特的裝飾方法,即用深色綢緞裁制成細條分隔鑲滾在平整的兩個裙幅上,因整條馬面裙的裙幅被這些細緞分割成了有序排列的幾個部分,馬面裙從整體外觀看起來宛如闌干,因此具備如此款式形制的馬面裙被稱為襕干式馬面裙。
清代|漢族綠緞雜寶花卉刺繡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襕干裙裙身兩側的襕干以馬面為縱向中軸線形成左右對稱的自然形態,展現出莊重、嚴謹、對稱的視覺審美和穿著效果。有一部分學者按照襕干之間的距離相等與否,將襕干裙分成等距型襕干式馬面裙和非等距型襕干式馬面裙兩種類型。
清代|磚紅色提花綢飾三藍打籽繡瓜瓞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末民初|白色緞繡仕女花卉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等距型
非等距型
也有學者按照馬面兩側有無褶裥為分類標準將襕干式馬面裙分為打褶襕干裙與無褶襕干裙。
清末民初|紅呢三藍打籽繡花卉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藍緞飾堆綾繡平生富貴紋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打褶
無褶
3.鳳尾式
據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卷九》記載,明末清初的婦女裙式,曾一度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
鳳尾裙從廣義的范疇講,是馬面裙的變異,是一種作成條狀女裙。現代研究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學者根據鳳尾裙鳳尾的樣式將其分為繡條式鳳尾裙、連綴式鳳尾裙和并條式鳳尾裙。
繡條式鳳尾裙以其馬面部分的設計有無可分為有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和無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
有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通常只有兩片馬面,且馬面寬度需大于繡條寬度,穿著時位于人體前后位置。
有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無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即沒有馬面部分,整條裙子均由較為規整的緞帶組成,每條緞帶近乎一致,整體呈上細下粗的梯形,緞帶下端形態呈寶劍形,繡條式鳳尾裙裝飾紋樣繁多復雜,形態多變。
無馬面的繡條式鳳尾裙
晚清-民國|月白云幅暗花綢繡福壽花卉裙帶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連綴式鳳尾裙的裙帶底部由多個形態各異的繡花裁片連接而成,有的以線串珠相互連接。并條式鳳尾裙連接腰頭的裙帶由中部增添分支,使裙的下半部分看起來更豐富。
連綴式鳳尾裙
圖片來源于網絡
并條式鳳尾裙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于鳳尾裙不能單獨穿著,需與裙子搭配,因此在鳳尾裙帶之后,又出現了鳳尾裙與馬面裙結合的款式,其具體形制是在馬面裙的裙身部位訂縫鳳尾裙帶。一種是部分訂縫在裙身上,一種是全部訂縫在裙身上。此時的鳳尾裙逐漸與馬面裙融合,出現了一種新的款式,即鳳尾馬面裙。
部分訂縫的鳳尾馬面裙
清代|彩繡花蝶鳳尾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部分訂縫的裙在走動時仍然有飄帶飄動的效果。全部訂縫之裙在清后期逐漸簡化,有的女裙只保留飄帶底端的尖角部分,上端則簡化 成筆直的緞條,飄動的效果消失,類似于僅用緞條裝飾的闌干裙。
全部訂縫的鳳尾馬面裙
圖片來源于網絡
(簡化后的鳳尾形態)
晚清|鑲藍色緞邊彩條鳳尾式馬面裙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4.月華裙
清代在揚州、蘇州等地流行一種名為月華裙的女裙。清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到吳門新式:月華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備,猶皎潔月之現華光也。李漁還認為月華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而又不甚美觀。蓋下體之服宜淡不宜濃,宜純不宜雜。
明末清初葉夢珠也在《閱世編》中提到一種女性裙子的款式有十幅者,腰間各褶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飄揚絢爛,因以為名。然守禮之家,亦不甚效之。
清代|月華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該裙兩側褶裥處用綠色、銀灰、紫色、橙色、白色、藍色、玫紅、黃色、淺粉色和水紅色共十種顏色的綢料拼成,五彩斑斕,風吹動色如皎月暈耀光華。這大概就是《閱世編》里十幅各用一色的月華裙吧。
葉李二人認為月華裙是多褶裥和多色拼接而成的。守禮之家嫌棄其色彩濃雜、廢料耗功,可見月華裙在日常女性穿著中扮演著華麗奢侈的角色。月華裙是按顏色特點命名的,它的結構在文獻中并沒有詳細的記述。
百褶、魚鱗褶、鳳尾、襕干、月華色彩這些設計元素的涌現和它們之間的自由組合,使馬面裙成為中國古代裙子歷史上燦爛奪目的一頁,熠熠生輝。
寫在最后
最后,送給讀者們一句蔣勛先生《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里的話:傳統文化是活著的文化,不但活著,而且不能只活在學者專家身上,必須活在眾人百姓之中。以此共勉。
參考文獻:
[1]葉夢珠.閱世編: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06.
[2]李漁.閑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李斗.揚州畫舫錄[M]. 北京:中華書局, 1980:23.
[4]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5]包銘新.近代女裝實錄[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6]春梅狐貍,圖解中國傳統服飾[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7]李紅梅.明清馬面裙的形制結構與制作工藝[J].紡織導報,2016(11):119-121.
[8]吉怡欣,王群山.清末民初鳳尾裙初探[J].設計,2016(17):58-60..
[9]楊景壹,張佩.馬面裙的歷代形制演變探析[J].紡織報告,2022,41(08):126-128.
[10]祁姿妤.史更幾興廢,物華常流傳—馬面裙的始末、解構與重組[J].藝術設計研究,2015(02):84-93.
[11]望琪.清代馬面裙元素在女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22.
[12]高冰清.鳳尾裙小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04):141-148+162.
[13]曹雪,王群山.從開衩旋裳到羅裾擷芳—馬面裙的發展歷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10):108-110.
[14]周丹,梁惠娥.近代馬面裙的形制及工藝探析[J].服飾導刊,2021,10(03):56-60.
[15]孟暉.一條馬面裙,一段文明史[EB/OL].觀察者網.(2022-09-04)https://www.guancha.cn/MengHui/2022_09_04_656493_s.shtml
館藏推薦
《中國服飾藝術史》
作 者:賈璽增
出 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
索書號:K892.23/54
館藏地:北校區分館,芍藥居分館,時裝信息中心(210)
《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作 者:春梅狐貍
出 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
索書號:TS94/184
館藏地:時裝信息中心(210)
本文為202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內容
編輯/屈婷婷(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服工四年級)
指導老師/黎焰
校對/張閃閃
202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微文列表: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承載滿滿的服裝知識干貨,反映服裝服飾的動態資訊,推送有關服裝的深度學術文獻,讓你看到服裝服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