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融合傳統與現代,展現東方韻味!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馬面裙,又稱馬面褶裙,是中國古代女子的一種主要裙式。其名字來源于古代城墻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樓式建筑,稱為馬面,因為裙門之間兩兩重合,形成了一個梯形的光面,與馬面十分相似,因此而得名。馬面裙是明清時期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其風格經歷了從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的一系列變化。
古代城墻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樓式建筑
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
清末民初粉色提花紗花蝶紋魚鱗褶馬面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代大紅色暗花綢月華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清代馬面裙,延續了明馬面的款式,藍地龍鳳紋盤金繡馬面裙
清代磚紅色提花綢飾三藍打籽繡瓜瓞紋闌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綠色暗花綢繡四季平安花卉紋闌干馬面裙
馬面裙的紋飾豐富多樣,主要可以分為植物類和動物類兩大類。植物類紋飾常見的有纏枝蓮、芙蓉花、牡丹花、梅、蘭、竹、菊等,這些紋飾以花卉為主題,通過巧妙的構圖和線條描繪,展現出優美的自然景象,寓意著吉祥、美好和繁榮。動物類紋飾則包括龍鳳、麒麟、孔雀、鷓鴣、鴛鴦、燕子、喜鵲等,這些動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如龍鳳代表著吉祥和尊貴,麒麟象征著祥瑞和吉祥,孔雀則寓意著美麗和優雅。
清代五彩刺繡馬面裙
橘紅色緞繡人物地景紋闌干馬面裙
清光緒黃地蝶戀花紋刺繡馬面裙
清代綠色地蝴蝶花卉紋馬面裙
綠色地龍鳳紋緙絲馬面裙
除了植物和動物類紋飾外,馬面裙的紋飾還有從工藝上分類的印花和提花兩種。印花是指將染料或涂料印在織物上形成圖案的過程,而提花則是以經線、緯線交錯的方式在紡織物上組成凹凸花紋。印花馬面裙色彩鮮艷,圖案生動,而提花馬面裙則更注重織物的質感和紋理,展現出一種簡約而高雅的風格。
三藍繡蝶戀花紋馬面裙
早期彩色刺繡馬面裙
清代白色地亭臺小景紋刺繡馬面裙
明代馬面裙即明制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兩片裙幅圍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異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翩,或膝斕。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馬面和裙襕的組合,成為馬面裙變化豐富、搖曳多姿的形制基礎 。
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纏枝、四季花卉紋、回字紋鸞鳥紋、花翟紋
月華裙,明朝末年,裙子增至有十幅布幅構成,腰間褶裥愈來愈密,每個褶裥的顏色不同,褶裥內花紋圖案不同,色彩嫻雅,輕描淡繪,風吹時如月華一般,故名月華裙。
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
清代馬面裙,清代男從女不從漢人女子得以在服飾上依然繼續傳承明代樣式,馬面和裙襕的裝飾較為繁復,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裙子變為死褶,褶子之間還有鑲邊,衍生出側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
側裥式
襕干式
鳳尾式
馬面裙的種類也非常繁多,常見的有織金馬面、聚酯纖維馬面、仿螺鈿馬面等。織金馬面是用金色絲線在布料上織出圖案,顯得華麗而高貴;聚酯纖維馬面則是一種合成纖維制成的馬面裙,價格相對較為親民;仿螺鈾馬面則是用彩金線替代常規金色金線和紗線織出來的,具有一種獨特的幻彩效果。
馬面裙,這一古代標志性服飾,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藝,成為東方美學的代表。如今,設計師們巧妙地將馬面裙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時尚新風尚。馬面裙的寬大裙擺與修身的上衣相映成趣,展現出優雅與力量的完美結合。同時,馬面裙的圖案和色彩也經過精心設計,既有傳統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時尚感。
在創意的驅動下,馬面裙的呈現方式也愈發多元化。設計師們將馬面裙與不同風格的服飾進行搭配,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時尚造型。無論是搭配簡約的T恤和運動鞋,還是與華麗的晚禮服相搭配,馬面裙都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此外,馬面裙的材質和工藝也不斷創新,從絲綢、麻布到現代的合成材料,都在為馬面裙注入新的生命力。
/
馬面裙,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彰顯個性與時尚,盡顯東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