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撞款馬面裙還嘴硬,留學生抗議,網友:國內大把的抄襲和高仿,咋沒人說?
標題黨了,我承認
迪奧最近發布的半身裙,被指控抄襲中國漢服,引起了全民熱議。
上班時聽到辦公室的同事在討論,抄襲也就算了,還死不承認,絲毫不尊重我們中國文化。
這位同事也是一位深度的漢服愛好者,經常穿著漢服來上班,對漢服文化十分熱愛。
看著她咬牙切齒的樣子,我還以為什么事呢,這事兒不是很正常嗎?
你在網上罵罵咧咧,沒準兒人家正在笑嘻嘻的看著自己的免費熱搜呢。
他們罵得越兇,他的知名度就越高啊。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迪奧抄襲。
法國奢侈品牌Dior一款售價高達29000元的半身裙引發爭議,其高度撞款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但Dior在官方宣傳中卻稱,裙子的款式是標志性的Dior廓形。
此前,迪奧抄襲迪奧馬面裙等關鍵詞輪番沖上熱搜,眾多中國網友認為,正常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大家都可以理解,但迪奧如此行為明明是文化挪用,卻自稱原創實屬不妥。
引發批評后,Dior只是在中國內地官網下架了原本的半身裙而未做出任何回應。
50余名中國在法留學生在巴黎迪奧旗艦店附近,抗議迪奧的文化挪用行為,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發聲。
活動發起人@巴黎五號幸運兒 @留洋大明少女蘭若若 @泛滄浪zy 等人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批現場圖,眾多留學生舉著或穿著馬面裙,手持停止文化挪用的標語走過香榭麗舍街頭。
查詢發現,目前,這款裙子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官網上仍舊存在,簡介均是中長半身裙采用Dior造型的經典設計,并以優雅時尚的風格重新演繹。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是中國古代女子裙裝款式的一種,其形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時期最為流行。
此前,@山東博物館 曾刊文指出,在明朝,各個階層的女子都非常喜歡穿馬面裙。制式簡潔的明朝馬面裙有著大而闊的裙擺,往往裝飾有裙襕,其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動物類紋樣,如龍鳳,象征吉祥和美好姻緣;植物類紋樣中,牡丹代表富貴、菊花代表益壽延年、蓮花代表玉潔冰清,同時也是佛教的紋飾。馬面、褶裥和裙襕的組合,使馬面裙貴氣優雅,讓人穿著起來甚是端莊雍容,落落大方。
成立于1946年的Dior,這是穿越了嗎?
通過上面的圖片對比我們能看到,迪奧這件裙子的前后開口設計,可以說是與馬面裙的版式相差無幾。
這種設計是一種罕見而典型的形制,很少在其他裙裝設計中見到。
但在迪奧這款裙裝設計中,卻稱這款半裙設計是標志性的dior輪廓。
于是,大家都對迪奧開始了大面積的謾罵。
不過對于這波操作,不僅沒讓迪奧道歉,還給它漲了一波熱度,網上罵得越兇,它的熱度就越高,這一波下來,估計迪奧一年的廣告費都省了。
并且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看,以往無數次的事實證明,即便當大多數國人都在抵制這類奢侈品大牌的行為時,銷量并不會有什么影響,反而會迎來一定的反撲效應。
我們再說回原創問題上,藝術的靈感,其實一直都是流通的,時尚圈里面相互借鑒一點元素也很正常,問題的本質不在于迪奧借用了馬面裙的設計,而是借走了靈感,還沒有標注來源,而是將原創設計靈感歸于校服。
在設計界有一條設計原理叫3%理論,改那么一丟丟,就叫原創(來自某設計師)
只需要改動原設計的3%,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屬于自己的新設計。
網上有人講:中國大把的抄襲和高仿,咋沒人說?
是的,你看莆田鞋、義烏生產的小豬佩奇周邊,都是沒有版權的抄襲。淘寶上各種大牌平替、高仿,甚至原封不動的復制。
再看整個zara 品牌都是抄大牌的,大牌也懶得管他,畢竟迪奧、香奈兒和prada 才是競爭對手,不是zara。
不過看各個領域,我們很多創新,也是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之上進行模仿學習、改造。
在傳統服飾沒有申請專利的情況下,沒版權何來的侵權?侵了誰的權?
如果有設計出類似馬面裙的裙子取得專利,并且去到法國,他們的法院才會愿意受理,才有可能告倒迪奧。
再說點扎心的,這幫奢侈品大牌抄我們的文化,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早在1997年,迪奧首席設計師海盜爺約翰·加利亞諾,在第一場高級定制時裝秀上,推出了大量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衣服。比如旗袍長裙,上面有大量流蘇和編織用來做裝飾。
國外的設計師在靈感枯竭的時候,都會跑到我們的博物館找找靈感。
時尚就是一個輪回,各類元素和風格抄來抄去很正常,更何況馬面裙也沒有申請專利,抄襲在法律上,暫且應該是算不上了。
就像我們的女孩們平時也穿Lolita、波西米亞風,各種旗袍的改造也會借鑒西方的文化元素,這能說是抄襲嗎?
如果迪奧抄其他奢侈品大牌,比如抄香奈兒,抄普拉達,那才叫抄襲,因為有同等級的大品牌背書,那就是誰牌子大,誰才有原創。
LV品牌的經典花紋,其實早在中國唐代的琵琶上已有一樣的花紋;還有LV經典款的編織袋,這不就是我們中國老百姓打包用的編織袋嘛?紀某希的logo跟商朝青銅器上的花紋撞了衫……
不怕你做錯,但是要有認錯的勇氣,在任何一個領域,沒有誰的原創,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創,不怕你借鑒,能標注來源的都是好作者。
最后,這不是留學生群體第一次站出來為中國發聲,就在前不久的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發聲。
這名中國留學生拿著一塊紅布登臺獲授學位,在與老師致意后,他走向舞臺中央,展開了手中的紅布。
紅布上用英文寫著:
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人,至今還在等待日本政府的正式道歉!Nanjing has been waiting for an offical APOLOGY from Japanese Government for The Nanjing Massacre 300,000 Victims!
除了發聲,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也會身體力行去宣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
如果說百年前的我們是為了走出去,那么百年后的今天,我們更是為了走回來。
魯迅曾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光,發一分熱。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看到微博上有一句話: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百年前站出來的是學生,百年后亦是。你我雖是微火,但微火亦可燎原。世界終究是青年人的,文化覺醒的種子已生根發芽,終有一天我們會擺脫西方的輿論霸凌。
雖然不知道后續結果會如何,但這群留學生的努力真的好讓人感動,留學生們用行動為中國傳統文化發聲,也讓很多外國友人認識到馬面裙的文化底蘊,希望迪奧能夠勇于承認靈感來自中國馬面裙,并為之道歉,
素材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S叔Spenser、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