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你對“馬面裙”知多少?
比較關注互聯網的朋友們大概想必對最近網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迪奧的馬面裙風波已有所耳聞。對服裝相關知識了解甚少的人可能在這之前從未聽說過馬面裙,一部分經常網絡沖浪對相關知識略有耳聞的人可能聽說馬面裙,可跟專門花時間精力翻閱史料的去考據專業人士相比,雖然心懷憤恨,但想要有力對抗對方傲慢姿態,一時間還是不知從何入手。
作為紡織服裝類公眾號,小編不在這里論證迪奧事件中文化挪用的種種問題。小編想盡可能將馬面裙通俗易懂的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對中國古代服飾有進一步的了解。
馬面裙是什么裙?
Finding the answer
序
《陌上桑》有云:緗綺為下裙, 紫綺為上襦。上衣下裳是中國古代服飾形制之一,下裳即裙之意。古人下身多穿裙,歷史上的裙種類繁多,不勝枚舉。
黃能馥先生曾在《中國服飾通史》中給馬面裙做了解釋:兩側有折,裙門和裙背加紋飾,上有裙腰與系帶。
馬面裙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形成的光面,俗稱馬面,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平鋪開來是扇形,兩側褶裥越多,扇形的弧度越大。
馬面裙款式圖
馬面裙結構圖
壹
馬面裙起源
馬面裙結構起源
關于馬面裙的起源眾說紛紜,小編一路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馬面裙的起源目前并沒有明確認定。學術上比較認可的是馬面裙起源于宋遼,興于明清。
主流觀點認為馬面裙由古代胡服演變而來:遼代缺胯袍與宋代旋裙都具有前后開衩的結構,這可能是馬面裙結構的雛形。
晉祠彩陶宋代侍女像
河北下八里遼6號墓中西壁畫《散樂圖》
另有觀點認為:華夏衣冠—漢服體系的裙裝,無論是文物還是文獻記載,都以圍合式為根本特征,而遼金契丹等是套穿式,所以馬面裙可能起源于漢族服飾體系。
詳細信息可以看以下鏈接作者的論證:https://mp.weixin.qq.com/s/37jED9AcYF9WBKmEduMVJw
旋裙:宋代文獻中記載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
婦女不服寬袴與襜,制旋裙,必前后開胯,以便乘驢, 其風聞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恥辱如此
——宋代江修復《江鄰幾雜志》
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
圖片源于網絡
圖片來源于《漢服通論》
馬面裙是否起源漢族或胡族是沒有明確史料記載的,但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
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
——《明宮史》
曳撒:一般指質孫服,蒙古族發明服裝,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原作軍服便于騎射,后流行于明朝,內外庭都有穿著,不斷發展與明服逐漸融合成其他形式如:麒麟服、飛魚服。
穿蟒衣曳撒的石玠畫像
馬面裙與同樣擁有馬面褶的曳撒,但兩者目前業內認為并未有直接的承前啟后的繼承關系。
馬面名稱由來
相比一部分人和我有著同樣的疑問:馬面裙為何叫馬面呢?從前面可以了解到:裙身寬寬的不打褶的光面稱之為馬面。但為何稱其為馬面而不是牛面、狗面?
目前已知的提到馬面褶的書記,不管是服飾、服飾、戲曲的還是文物相關的,都只是說明中間不打褶的光面稱作馬面,但是對于馬面的來源并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
【馬面裙】 裙類名稱,是中國傳統名稱,裙子兩側是折裥,中間有一段光面,俗稱馬面。有的還在馬面中綴以刺繡裝飾,按照西式裙類的名稱,這種式樣造型的女裙,稱間隔裥裙。
——《中國文物大辭典 》
百折裙前后正中間,留有兩塊長條不打折,上面繡花飾紋樣,稱馬面裙。紗質的馬面裙,可和襖、褂、帔等配用。花色品種較多,貧富皆飾,也可作扎靠的襯裙,或和旦角小衣包配套。
——《中國豫劇大詞典》
越劇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傳統大裥裙,前后有馬面,俗稱馬面裙 ,以后去掉后馬面,改為單馬面裙,經常用于老旦。傳統的魚鱗百裥裙往往作襯裙使用。
——《上海越劇志》
清代之裙,馬面裙是其典型,另有百褶裙、魚鱗裙和鳳尾裙等名目。所謂馬面是指裙前后兩個長方形的外裙門,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
其實,馬面在服飾系統中的出現很突兀,但對我國古代城鄉防御系統來說,馬面可不陌生。馬面早在《墨子》里被提及,稱作行城,宋之前可能稱作卻敵。
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
——《守城錄》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并非每一座城墻都有馬面,但有防御需要的城池都會保留馬面。馬面作為冷兵器時代在城墻上非常有標志性的投射,直到冷兵器逐漸被火炮取代才衰弱。
聯想到上面明代提及的馬面褶,就有說法是因為城墻馬面結構非常容易聯想到凸褶。
此觀點來源于:
https://mp.weixin.qq.com/s/vPtLeO1dwpP8c2X-APjNUw
貳
馬面裙發展
明馬面
從宋代旋裙經歷遼金元服飾的發展融合到明代,逐漸形成馬面裙,成化年間尤其盛行。從國母到平民都在穿,只是不同的階級,馬面裙的質地、裝飾以及色彩有著嚴格區分。
明代女裙形制典型結構為:在裙子兩側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此即馬面;裙底以及膝蓋位置飾以各種紋樣的寬邊,稱為襕。明制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 幅半拼成一片裙幅,兩片裙幅圍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異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襕,或膝襕。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
圖片來源于文獻《明清馬面裙的形制結構與制作工藝》
馬面裙在明盛行,但此時文獻中并無記載馬面裙之名,此時期裙式簡單且未定型,色彩秀麗,主體風格為清新淡雅。
明末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如水紋,不無美秀,而下邊用大紅一線,上或繡畫二、三寸,數年以來,始用淺色畫裙。
——清代葉夢珠《閱世珠》
明 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 山東博物館藏
明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山東博物館藏
明 紅色暗花緞繡云蟒裙 山東博物館藏
明 蔥綠地織金妝花紗蟒裙 孔子博物館藏
<<< 滑動查看更多明代馬面裙 >>>
清馬面
清代漢人女子在樣式上繼續傳承明代,馬面和裙襕的裝飾較為繁復,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褶子變為死褶,褶子之間還有鑲邊,衍生出側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裙幅兩側施以褶裥時為側裥式,裙幅裝飾襕干條時則為襕干式,若裙幅和前后裙門裁改成鳳尾條時便為鳳尾式。
—側裥式—
將馬面裙兩側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樣式。是明清馬面裙共同的特點。清代馬面裙的褶裥更加細而密, 兩側對稱,排列整齊有序,褶裥細密的程度少則幾十個,多者成百或多可達一百六十個,俗稱百褶裙。是當時十分流行的裙式。
近日吳門所尚百褶裙,可謂盡美,予謂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于家常,惜物力也。——清代李漁《閑情偶寄》
為了使這些褶裥能夠保持形態,往往用同色線以一定的間隔把褶裥交錯釘合,隨著人的行動裙幅發生張合變化,形成富有動感的流動視覺效果。因形似魚鱗,也稱魚鱗百褶裙。
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拾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
——清代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
側裥式馬面裙
—襕干式—
在兩側平整的裙幅上用深色綢緞裁制成細條分隔鑲滾于其上,數十條細緞將裙幅分割成有序排列的幾個部分,外觀看起來就像襕干,因此叫襕干式。
襕干裙在穿著后以馬面為縱向的中軸線,裙身兩側的襕干形成左右對稱的自然形態,體現出莊重、嚴謹、對稱的穿著效果。按照襕干之間的距離相等與否,可以分成等距型襕干和非等距型襕干兩種裙型。
襕干式馬面裙
—鳳尾式—
鳳尾裙是馬面裙中比較特殊的一種:用數十條末端裁成尖角的彩色布條, 并排在腰頭處固定而成的裙子。
鳳尾裙應該是馬面裙變化最大的樣式,其兩側裙幅和前、后馬面都不再是連續的面料,轉而由細長的布條從形式上代之,由于布條間間隙較大,已不足以蔽體,故不單獨穿著,通常圍系在馬面裙之外作為裝飾。
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
——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
鳳尾式馬面裙
—鳳尾側裥式和鳳尾襕干式—
清末,馬面裙的制作技藝趨于頂峰,出現了另外兩種變化的樣式,其實是將兩款融合在一起的變化款式。具體做法是用鳳尾裝飾條代替深色緞條縫釘到裙幅上,縫釘的位置與原來側裥式裙幅上褶位線一致或者是與深色緞條襕干的位置基本相同,數量也基本相當。
如此固定的裙式則是兼備了側裥式/襕干式馬面裙和鳳尾式馬面裙的基本要素,從形制上說是馬面裙的新樣式
鳳尾側裥式和鳳尾襕干式馬面裙
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局部)
藍緞飾平生富貴紋闌干馬面裙(局部)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紅色暗花綢堆綾盤金繡邊飾馬面裙(局部)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 滑動查看清馬面圖片 >>>
叁
馬面裙民國到現代發展
20世紀初,清政府逐漸崩潰,滿漢服飾在互相融合的道路上日益西化。民國初的馬面裙在風格上仍然繼承發展著清代寬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復雜的工藝,而這一切都在逐漸銳簡,慢慢由富貴走向衰落。
民國初
馬面裙扣合方式除了系帶和盤扣外,多了塑料紐扣。這時期裙子較清代略短,裙擺變小,裙幅減少,裝飾也比清代有所減少。裙擺和裙門仍舊鑲有各種花邊,但開始流行細窄條邊裝飾,圓的是燈果邊,也稱線香滾,扁的叫韭菜邊。后來,裙腰之上的扣子被去掉,原來的兩個裙腰合并成一個,款式由清初的兩片式合并成了一片式。這種簡單的裙式,與清朝繁縟復雜的馬面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辛亥革命以后,繼而演變的套穿之裙仍然保留著馬面裙的裙門和褶裥,但裙腰變窄甚至消失。
直至后來,馬面裙被人們發揮得比較自由隨意,例如有的馬面裙不再有褶裥而只有裙門。馬面裙不還沿襲到了婚服里,這種裙被稱為紅喜裙,是清末民初女子的結婚禮服,它雖有馬面,但沒有褶裥或襕干,也沒有了開胯。
五四運動后
受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影響,中國女性的裙子與西方女裙的差別越來越小,傳統女裙的元素漸漸消失,這也預示著馬面裙已走近末梢。
晚至1920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才完全廢除。
——張愛玲《更衣記》
這時出現了一種文明新裝,它是在襖裙的基礎上演變的一種時尚服飾,這種短衣寬裙的穿法襯托出進步青年去陳推新的思想。裙式不斷簡化,至上世紀30年代,有繡花的馬面裙逐漸在生活中被人們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喇叭裙、旗袍等。
現代:
21世紀后,中國經濟發展愈發繁榮,年輕人對服飾的追求不在拘泥于西式審美,眼光又聚焦在我國厚重文明積累下的各朝各代的傳統服飾。隨著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不斷崛起,一大批熱愛我國古代傳統服飾的人群自發的研究古代服飾并融合現代特色在顏色、花樣、面料,形制上等進行二度創新,或將馬面元素與現代服飾進行融合形成新中式服飾。可謂迎來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文藝復興熱潮。
1
2
在尊重原有形制基礎上對紋樣、顏色及面料等進行創新設計
融合了現代服飾元素的新中式
說在最后
無論是國內外大小品牌,我們都支持對我國古代傳統服飾的創新設計,我們樂意看到中國服飾文化走向世界,有跟多的人發現華夏服飾之美。但是對于任何濫搬、挪用華夏服飾卻只字不提,抹去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發展底蘊之行徑,我們決不允許、絕不姑息!
參考文獻:
曹雪,王群山.從開衩旋裳到羅裾擷芳——馬面裙的發展歷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10):108-110.37.
李紅梅.明清馬面裙的形制結構與制作工藝[J].紡織,2016(11):119-121.
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包銘新.近代女裝實錄[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黃能馥、陳娟娟.中華歷代服飾藝術[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9.
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李漁.閑情偶寄[M].北京:華夏出版社,第一版,2006.
張愛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編輯 | 王斯琦
責編 | ITD紡織品設計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