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馬面裙,你為什么這樣火?
再次讓漢服出圈的,是被喻為新年戰袍的馬面裙,由此帶起了新一輪的傳統服飾熱潮。在這股國潮風中,珠三角的產業鏈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更多人與漢服結下情緣
在廣州市黃埔區的云埔四路上,每到早晚通勤時間,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穿漢服、手提公文包的身影,她就是漢服愛好者夏思琦。
夏思琦出門前半個小時,先要用簪子把頭發束起來,從十多件唐、宋、明等不同朝代及形制的上裝中選出今日最佳,襯上最為搭配的馬面裙,最后穿上登云履或翹頭履。
她說,最慢的是做發型,最快的是挑選馬面裙。只要花紋、圖案好看就能穿出精致感,她只買了5條馬面裙,已經足夠每天輪著換。
像夏思琦這樣的中國傳統服飾愛好者不在少數。北京的資深漢服愛好者秦牧之與妻子相識于同袍群組織的一場線下活動,群友們互稱同袍,取名自《詩經·秦風》中與子同袍一句。
漢服貫穿于他和妻子相知、互生情愫再到終成眷屬的全過程,夫妻倆購買的漢、唐、明三種形制的漢服超過50件。
去年11月,他們穿著馬面裙領了結婚證。領證那天,她穿的是白色明制女款龍紋馬面裙,我穿的是明制白色龍紋曳撒。據他回憶,當時民政局的工作人員向他確認是否穿著漢服拍照。他點點頭:我和夫人因漢服而相識,從此結下一輩子的情緣。
在當下這股國潮風中,馬面裙最為引人矚目。據2023年天貓雙11銷售數據顯示,淘寶賣出了超73萬條馬面裙,能鋪滿105個足球場。而近一年的百度指數顯示,以漢服為關鍵詞搜索商品的用戶中,廣東用戶在國內占比最高,其中深圳、廣州入選漢服搜索率前十名的城市。
馬面裙讓漢服再出圈
再次讓漢服出圈的,是被喻為新年戰袍的馬面裙。這種側邊有褶子,前后里外共四個裙門,形似古城墻中防御建筑馬面的裙裾,在登上殿堂的同時又放低身段,從明星衣櫥單品成為百姓人家的拜年服。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馬面裙的基本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宋遼時期的女子裙裾。目前較為常見的馬面裙形制始于明代,延續至民國,紋飾多為祥云、鸞鳳等吉祥圖案。
我最早關注到馬面裙,是2022年的迪奧抄襲事件,那時同袍們在群里議論紛紛。盡管迪奧在官方宣傳中稱款式為標志性品牌廓形,但秦牧之認為,必須對馬面裙元素的借鑒與原創加以嚴格區分,保護中華傳統文化。
輿論發酵后,不少漢服博主和漢服愛好者自發科普馬面裙知識、搭配方案,通過具體行動喚起當下人對傳統服飾乃至傳統文化的關注。
而最能直觀感受到馬面裙爆紅的,大抵是各大漢服商家。從2023年12月開始,位于廣州番禺的漢服品牌織造司展示空間內機杼聲不絕,長桌上堆滿待裁剪的絲綢面料和各色初樣圖紙。從裙頭系帶到裙尾綴飾,在設計師們的巧手下,一件件融合現代潮流元素的馬面裙在這里誕生。
我們設計的第一款馬面裙叫‘舞法天女’,原型是敦煌壁畫上的飛天女神。織造司創始人之一謝凌龍告訴記者,該款漢服在2020年6月上架后,曾有不少聲音質疑在馬面裙上繪制人像的做法,但月銷量超過5萬條的數據給了他信心。今年1月,該品牌的線上成交訂單數較早期翻了8倍,超過40萬筆。
謝凌龍認為,馬面裙火爆并非突然,而是厚積薄發。在地鐵或者辦公室場景里,一個女孩子如果能夠以日常穿著搭配馬面裙出現,用戶對漢服這類傳統服飾的接受度就會越來越高。
在他看來,讓大眾從接觸到理解、愛上漢服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把自己的創業經歷比喻為種樹,現在大家已經關注到這株幼苗,它正在茁壯成長。
物美,價廉,百搭
馬面裙如此之火,和它的物美價廉有關。
和人們對漢服持有的厚重、昂貴、復古等普遍印象不同,如今市面上流通的馬面裙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質地輕盈且顏色艷麗,這得益于產業上下游的打通以及制作工藝的提升。
在被業界稱為漢服產業第一城的廣州,珠三角服裝供應鏈為漢服市場的開拓奠定了基礎。企查查數據顯示,廣東省現存335家漢服相關企業,其中75家落地廣州。
廣州既聚集了產業鏈上游的面料制造企業,也擁有更先進的物流系統,以及更多設計、運營人才,使商家可以迅速對用戶需求作出反應。謝凌龍說。
為了改革供應鏈,謝凌龍及其團隊親自實踐,研發出復原云錦織造工藝的提花機。記者了解到,傳統紡織機需要人工調整絲線,每位織工每天只能織2-3厘米。而使用經過改良的提花機,從織布算起,僅需4小時即可做出一條仿點翠工藝的馬面裙。高周轉、高產能、批量采購的模式把馬面裙的價格狠狠地拉了下來。
除了價格因素,秦牧之認為,馬面裙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看起來和女性穿的百褶裙比較像,可以和日常服飾進行搭配,穿著不會太夸張。在漢服圈,明制漢服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首先是因為明代距離當代相對接近,有更多文物形制可作參考;其次則因為明制馬面裙‘能穿得出去’,屬于最能搭配其他漢服上衣的下裝之一。
改良的邊界在哪里?
我每周至少有四五天會穿漢服,最常穿的是明制的補服加上比甲,下裝搭配馬面裙。由于外觀更適合工作場景,馬面裙成為夏思琦最常外穿的漢服形制。
據她的購買經驗和長期觀察,市場上熱銷的馬面裙有很多是改良款,有些在側面安裝了拉鏈,代替傳統的腰部系帶。改良是一件好事,但目前的漢服商家仍魚龍混雜,常見于影視劇、電影中的表演服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漢服’。
什么是漢服?任教于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學院的陳一然經常問學生們這個問題。
漢服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演變,至今尚未有統一的定義,現在對于漢服的含義更多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漢民族穿的服裝。她告訴記者,不同朝代的漢服均有與之相對應的形制,形制原指物件的形狀或款式,背后含有典章制度的意蘊,與我國古代社會中通過服裝穿戴進行社會管理的衣冠之治相對應。
漢服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斷吸納新的服飾文化元素,但它在漢代形成的核心特點始終得以保留,比如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絲麻質料等。而據記者了解,當今的漢服走向廣義化、民間化,但行業內仍以是否遵循形制作為區分漢服與漢元素服裝國風服裝的普遍標準。
創新不等同于創造,漢服的改良不應以破壞形制為代價。在陳一然看來,漢服的創新并非簡單的加減法,應從史料古籍、傳統原始資料里挖掘精華部分,融合當下的國內外的潮流。漢服的形制、色彩及紋飾要經得起考究,要做到有出處、有解釋,不能僅是外在的美觀。
為此,她走訪各地博物館收集古代傳統服飾圖樣,如漢代朱紅菱紋絡絲棉袍、馬王堆素紗禪衣等,尋找復原漢服的靈感。
大眾對漢服的接受度在不斷提升,他們既能接受高端的、嚴格按照形制的漢服,同時也能接受可以和日常服飾搭配、時尚感強的漢服。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段雪玉認為,在此基礎上,經受住市場和消費者檢驗,才是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改良之路。
以漢服為起點,找到傳統文化新表達
漢服熱潮能持續多久,我們也應當有所思考。在段雪玉看來,如今的漢服熱不免存在過度營銷、跟風消費的現象,不少業余漢服愛好者出于好看而一次性消費,這對持續滿足人們的購買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讓漢服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除了針腳更密、用料更精,更需要在設計中更講求文化意蘊,指向民族與文化的復興。
漢服文化不僅在于‘服’,一針一線里蘊藏著最樸素的思想,如仙裙寓意著仙境和神秘,襦裙則代表了民間的質樸和率真,此外還融入了詩詞、手工藝、茶道等傳統元素。她發現,越來越多的漢服愛好者以服飾為起點,學習書法、繪畫、剪紙等傳統技藝,試圖在現代生活中找到與傳統文化的連接。
而陳一然則留意到近期網上流傳的漢服配墨鏡穿著漢服跳街舞等短視頻,這讓她覺得很有意思。在她看來,復興絕非復古,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漢服可以與當下潮流元素相結合,演繹新一代的國風美學。年輕人用獨具新意的方式去理解漢服,從中獲取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既彰顯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讓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表達。
如今,馬面裙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讓傳統服裝重回大眾視野的目標,但陳一然認為距離達到終極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馬面裙火爆之前,飛機袖、披帛、訶子裙等等也曾受到關注,之后又會輪到哪種漢服?關鍵是讓大眾對傳統服飾的熱愛轉化成更多就業崗位,擴大產業規模。同時培養龍頭企業,鼓勵原創設計和商標注冊,讓‘走紅’變成‘長紅’。她說。
文 | 記者 梁善茵 實習生 黃明圓圖 | 受訪者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