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的春天
秀場的高光時刻
一條裙子,終于從典籍和博物館的塵封中復活,跨越千年的T臺,正向我們款款走來。一夜之間,它從國母出訪的華服放下身價,走入尋常人家的日常。景區、山野、田間......它出現在小姑娘踏青游玩的步履之上,甚至男孩子也躍躍欲試,生怕被這一波出圈落下,奇怪,男孩衣著它一點也不違和。這條裙子,它讓工廠的縫紉機都踩冒煙了!和天水麻辣燙一樣,燙不完,實在是燙不完!
它叫馬面裙。山東曹縣的漢服生產銷售基地,一年的銷售額超過70億元,馬面裙作為其中的熱門單品,銷售額也暴漲幾個億。據說2024年春晚又給它燒了一把火,明星們紛紛穿搭帶貨,多場景展示了它獨特的傳統文化魅力和創新賦能的新的生機,尤其龍年春節龍紋圖飾的馬面裙一度被稱為新春戰袍而流行于大江南北了。
春天的華服
馬面裙的時尚頂流,就算曹縣的另一企劃案,又有什么關系呢? 一切美的東西都有靈魂,如果注入時尚和熱情,它便煥發長久的鮮活的生命力。
馬面褶裙,曾是中國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而馬面是指古代的一種塔樓式建筑的一種構造。亦稱敵臺、墩臺、墻臺,為城墻向外凸出墻體部分用以三面防敵的建筑,是在城墻全線防御的基礎上構筑的重點防御設施。比如長城的嘉峪關城門樓,就是典型的馬面樣式。
宋代的旋裙發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馬面裙。明代成化年間,京城人士都喜歡著馬面裙。上至一國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馬面裙。只是不同的階級,馬面裙的質地、裝飾和色彩都有著嚴格的區別。這時并無馬面裙之名,裙式簡單且未定型,色彩秀麗,整體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明制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兩片裙幅圍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異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翩,或膝斕。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馬面和裙襕的組合,成為馬面裙變化豐富、搖曳多姿的形制基礎。明朝末年,裙子增至有十幅布幅構成,腰間褶裥愈來愈密,每個褶裥的顏色不同,褶裥內花紋圖案不同,色彩嫻雅,輕描淡繪,風吹時如月華一般,故名月華裙 。
傳統鳳尾月華裙
文物復刻手工刺繡原創改良
清代滿族統治者為了滿足統治需要,強迫漢人剃發改裝,形成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服飾變革,導致滿漢民族矛盾尖銳。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又頒布了十從十不從的法令,其中男從女不從使漢人女子得以在服飾上依然繼續傳承明代樣式,在繼承明代裙式基礎上進一步衍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結構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變成清代的華麗富貴,馬面和裙襕的裝飾較為繁復,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裙子變為死褶,褶子之間還有鑲邊,衍生出側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
刺繡和鳳尾的相得益彰
民國初的馬面裙在風格上仍然繼承發展著清代那寬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復雜的工藝,而這一切都在逐漸趨簡,由富貴走向了衰落。辛亥革命以后,演變的套穿之裙仍然保留著馬面裙的裙門和褶裥,但裙腰變窄甚至消失。沒有了嚴格的形制制度,這時的馬面裙被人們發揮得比較自由隨意了,有的馬面裙不再有褶裥而只有裙門。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女性的裙子與西方女裙的差別越來越小,傳統女裙的元素漸漸消失。隨著裙式不斷簡化,至20世紀30年代,有繡花的馬面裙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喇叭裙、旗袍等。
幾年前,某奢侈品品牌出的一款半裙因吸收了咱傳統馬面裙的元素而引起熱議,被訴抄襲,還有一些華人走上街頭進行抗議……這件事反而提升了馬面裙的知曉度,因為近二十年,很多外國奢侈品品牌已經深入人心,是誰搭了誰的車也扯不清楚。時尚,文化的傳承,歷來都是多民族共享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沒有人能申請專利,抄就抄唄,抄得好就是如今的原創,也可以被很好的保護,抄得不好才會被視為盜版。
鳳尾的精美刺繡
出于對馬面裙的喜愛,我見識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設計師,她就是將一些博物館的文物馬面裙或者文物繡片、配飾等進行復刻或者再創作,注入現代元素和時尚理念。她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地,收藏歷代珍貴馬面裙并梳理成冊,通過對紋樣、工藝、材料、版型等的研究與解讀,設計出多變的、年輕的、時尚的馬面裙新品。她的有些手工繡花的重工作品驚艷無比,讓人禁不住發出感嘆,一條裙子,原來可以美得超乎想象啊!她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不僅讓馬面裙走上國際時裝周,也走進商務場合、旅游景點和日常生活。原來時尚竟埋在千古遺存的碎片里,等著我們。
按耐不住的我,這顆不老的追求時尚之心又重新跳動了起來,終于也有幾條馬面裙啦,就算跟風吧。春和景明,楊柳依依,如同一場千年之約,我穿起了它,腳步頓時裊娜起來。古典之美、靈動之秀、匠心之造讓人飄飄欲仙,向著撲面而來的春天,無問東西,無問悲喜,無關風雅,無關自信,就讓這條裙子帶著我們穿越千年,探尋東方文明的最初模樣吧。
傳統馬面裙基本結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