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學徒記丨從漢服發帶做起“解碼”一條馬面裙的誕生
編者按: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聚焦一群新勞動者——漢服設計師、AI訓練師、上門私廚、陪診師、碳排放管理員……這些伴隨著新需求、新趨勢出現的新職業,見證著行業的變革,也改善著我們的生活,透視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活力。即日起,潮新聞策劃報道新職業學徒記,記者以親歷的形式帶大家走近這些新職業,展現新勞動者乘著新職業的風口,實現人生價值。
靜與動,穿梭在陳健民的工作日常里。
一面,是安靜的辦公室,陳健民將電腦軟件里的畫布放大,左手在鍵盤上飛舞,右手靈活移動鼠標繪出線條,勾勒著馬面裙上的傳統紋飾線稿;另一面,是轟鳴的生產車間,三四米高的劍桿提花織機24小時不停運轉,隨著劍桿與長絲的不間斷親密接觸,他所設計的馬面裙圖稿由一張張圖轉變為流光溢彩的面料。
穿梭在陳健民工作中的靜與動 記者 陳雷 攝
31歲的陳健民,是海寧天龍布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漢服設計師。近年來,隨著馬面裙等國風服飾煥發新生機,越來越多的人踏入漢服設計這一垂直領域,陳健民是其中之一。這是他從潮牌服裝設計轉行漢服設計的第5年,徜徉在愛好里的他做著原創品牌,有了1萬余名粉絲,迎來了更多同行者。曾習慣踏潮而動的人,這次卻走在了潮來之前。
上下間的日常:
歷史愛好者+畫家+創意師+裁縫=漢服設計師?
做漢服設計,那要了解的東西太多了,了解歷史是關鍵,要懂漢服的形制、圖案的寓意,也要懂服裝,還要有強大的繪圖基本功、創新思維和對市場流行元素的敏銳度。4月末,在天龍布業二樓的辦公室,邊繪制著紋樣線稿的同時,手上不停的陳健民邊跟記者盤點著漢服設計師的基礎技能。
今年春節以來,馬面裙的爆火讓嘉興海寧的許村鎮成功出圈。在許村生產新中式服裝面料的公司里,天龍布業較早布局馬面裙市場,擁有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產業鏈。身為設計師,陳健民的日常聚焦在了漢服的設計、完善到樣式打版等環節上。
陳健民設計制作的漢服 記者 陳雷 攝
目前以馬面裙設計為主,從設計到打版要不斷調整紋樣、位置、顏色等細節,確定好才能量產。繪圖暫停,談到設計程序,陳健民帶著記者逛起了公司。公司板塊分布很簡單,大廳左邊是安靜的展廳兼打版室,右邊是轟鳴的生產廠房,沿著大廳旋轉樓梯向二樓左側走是辦公室。大多時候,陳健民都跑在左側的一、二樓,以馬面裙為主,樓上設計樓下制樣衣,在反復上下中,將一份份設計稿落地成為一款款精致的馬面裙。
設計關乎靈感,制衣關乎技術。當記者提出挑戰一日設計師時,陳健民將記者帶到一樓打版臺,選擇了個簡單模式。平時我們會把生產的布料拿過來做馬面裙看效果,今天就先從一條簡單的漢服發帶做起吧。進入裁縫身份的他鋪開藍色提花面料,開始了制衣教學。
熨料、裁剪、縫紉……一條在陳健民手中5分鐘能速成的發帶,到了記者這里卻彷佛放緩到0.1倍速。如果說裁剪還能勉強不手抖地完成,那踩縫紉機環節可謂驚險又刺激。腳的力度要輕,稍微下壓就行,你試著感受一下,陳師傅叮囑,好的,徒弟腳一踩,縫紉機響起飛速下針聲,一條白線閃現在移動的布料上,小心點!別縫偏到外邊去了。瞅著縫歪了,師傅有些著急。好的。徒弟擦汗,調整力度完成縫制。嗯……看著兩頭寬度不一的發帶,陳師傅開始了二次縫制……
記者嘗試制作漢服發帶
這僅僅是簡單模式,事實上,馬面裙的制作更復雜,要經歷燙褶、手縫、拼接腰頭等多個步驟,最重要的是對尺寸的把控。但對熟能生巧的陳健民來說這并非難事,設計的難點,在于對美的一種感知上。
快到慢的轉場:
一條馬面裙制作一個月,經典款能賣好幾年
制作一件漢服需要多久?簡單如新中式襯衫是一個星期,復雜如織金工藝的馬面裙則需一個月。陳健民說。
五一假期來臨,但陳健民的工作并沒有因為節假日而有所變化。大多數訂單都要提前1-3個月下定。陳健民解釋,由快到慢,這是他從潮牌服裝轉到漢服設計感受到的區別。潮牌服裝隨市場而變,更迭速度快,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有時甚至要提前一年開發新品。而漢服有著自己的時區,雖然制作周期長,但一個經典款可以賣好幾年,一般提前3個月設計即可。
工作中的陳健民 記者 陳雷 攝
在服裝設計上,漢服也有著一定的規律,如夏季炎熱,一般以淺色系、開款為主,圖案可以簡單點,冬季則以深色系為主,圖案相對復雜。
那漢服的設計難在哪?在陳健民看來,其實各環節都有難度,籠統來說是一種對美的感覺判斷,具體來說,則是對圖案的設計和對位置的把控。以馬面裙為例,相對款式多樣的時裝而言,馬面裙的形制比較固定,對它的創新也就體現在圖案紋樣上。
提花機織出馬面裙布料 記者 陳雷 攝
既要展現傳統文化內涵,又要結合年輕人的審美出新,陳健民常常走訪博物館和瀏覽博物館網站,記錄、收藏部分好看的傳統圖案,從中尋找新靈感。像這條龍的設計,我們會找一些傳統的龍作參考,再融入現代化的畫法。指著展廳里一條馬面裙上的祥龍圖案,陳健民介紹。在設計過程中,繪圖、舍棄、調出重改是常有的事,他和另一位小助理每天會畫2-3款圖樣,但一個季度下來也只能設計出30件左右的作品,有馬面裙,也有上衣、包包等。
有些一眼看去就是‘大路貨’,不夠特別我們就會舍棄掉。陳健民和小助理最近在做仿宋錦和傳統底紋的設計,面對電腦里收藏的上百張紋樣圖,陳健民重復著打開、關閉的操作,快速地篩選著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圖樣。設計圖完成后還要看呈現效果,面料要經歷從上機生產到打樣的過程,由于花本(把紋樣由圖紙過渡到織物的模本)上機前都是固定好的,中間每有微調,陳健民都要重新調整花本,整個流程比較麻煩。
過氣與流行的思考:
馬面裙或許會過時,但國風勁吹
在社交平臺,陳健民還有另一個身份——一位擁有1萬多粉絲的博主。在B站漢家陳設的賬號里,陳健民不定期分享著馬面裙的入門知識、新手制作步驟和偶爾跳脫的創意設計等內容,從兔兔款馬面、夜光馬面到皮裙馬面,特色設計吸引了一批漢服愛好者。
陳健民分享設計日常 圖源漢家陳設賬號
這是陳健民轉行的起點,愛好,是他轉行的重要原因。本身我比較喜歡傳統文化,那時碰到疫情正好呆在家里,就想著試試漢服設計。陳健民回憶,最初涉獵這行時,自己以拍視頻為主,不懂漢服,想到什么畫什么,設計風格比較自由。
偶然的嘗試碰撞出了新的就業方向,陳健民辭掉了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海寧,入職了天龍布業,剛好見證了漢服從小眾領域走向大眾的過程。這之中,他感受到最直觀的變化是價格。最開始接觸時,好點的漢服價格在七八百塊,像同期的洛麗塔裙現在價位仍然偏高,但漢服隨著普及,價格也在走向平民化,現在一套平均在四五百塊。陳健民說,價格在慢慢降低,但漢服質量在提升,像這排馬面裙,面料、工藝一直在升級,你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后面的裙子面料要硬挺一點。
國風吹來了新的職業方向,也為企業吹來新的發展機遇。前幾年,天龍布業的訂單以和漢服品牌合作供貨居多,去年開始,公司開始推出了自營原創品牌華彩雅集,開啟了走品牌化之路。
今天,陳健民仍在樂此不疲地尋找傳統文化的新表達。在他和公司共同的成長路徑中,可以窺見團隊對于國風盛行的信心。國風會越來越火,你可以說兩年后馬面裙可能會過時,但國風文化會越來越好,到時候流行的可能是上衣或包包,但不會跳脫出國風范圍。在已完成從漢服愛好者向傳播者轉變的陳健民身上,記者看到了對于國潮未來的信心,這不僅是一份經濟上的信心,更是一份文化自信。
轉載請注明出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