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全面地介紹馬面裙的歷史、組成、分類,用行動抵制文化挪用
馬面裙的歷史背景
上衣下裳是我國十分古老的服裝形制。
在西周以前,無論男女,服裝一律上下分裁,著于上身的稱為衣,著于下體的稱為裳。
這種服裝形制對后世影響深遠,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
明代裙的形制已與清代馬面裙極為相似,其裙以兩聯相交疊縫合而成,前部內外裙門相互搭疊,后部內外裙門亦相互搭疊,裙兩側疊褶。
滿族統治者為了滿足統治需要,強迫漢人依照滿族服飾剃發改裝,形成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服飾變革,導致滿漢民族矛盾尖銳。
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又頒布了十從十不從的法令,其中男從女不從使馬面裙作為漢族女性服飾得以傳承。
清代馬面裙的裝飾意味日益濃重。
側裙幅或為細密褶間而成的百褶裙,或為鑲飾縱向闌干緞邊的闌干裙。
裙面刺繡花樣豐富,緞邊裝飾考究,無不凸顯了我國傳統女紅技藝的精湛。
馬面裙的組成
裙門:馬面裙有前后內外共四個裙門。指的是馬面裙每聯左右兩邊的矩形結構。穿著時露
在外面的是外裙門,遮掩于內的是內裙門;位于人體前部的稱為前裙門,位于人體后部的稱為后裙門。裙門亦稱馬面。
裙聯:《朱氏舜水談綺》中關于裁裳法有如下記載:自中及左一旁縫四幅,作一聯;自中
及右一旁縫四幅,作一聯。兩旁不相連。馬面裙由兩聯組成,每聯左右兩邊的矩形作為內外裙門。
裙脅:根據《朱氏舜水談綺》,兩脅各做三個褶子。明代女裙于每聯前后兩裙門之間的裙幅處捏褶,此處即為脅。清代馬面裙中,裙兩脅處有打細褶和鑲闌干兩種基本裝飾方法。
腰頭:指馬面裙上端束于腰部之處。晚清民初馬面裙多以棉布為腰頭,白色居多,取白
頭偕老之意。裙腰兩端有襻以系帶。
示意圖
馬面裙的分類
闌干裙闌干裙兩脅處由若干梯形裁片同向縫合而成,并以深色緞邊鑲于縫合處,在平整的裙
面上形成一條條闌干,裙的前后外裙門邊緣及裙下擺處也鑲有同色緞邊。
紅色緞三藍平金繡馬面裙(正背面)
灰提花緞鑲鼠皮棉灰提花緞鑲鼠皮棉馬面裙(正背面)
2.百褶裙
百褶裙的百是虛指。裙兩脅處打褶,褶裥細密。以每脅中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向中心打褶,一般每脅打 25 至50 褶左右。普通百褶裙的褶為壓制而成,不以縫線固定。
玫紅提花紗繡人物花卉魚鱗褶馬面裙(正背面)
魚鱗褶裥 (左) 、普通褶裥(右)
前人著裝下的馬面裙
1860-1862年間的貴族婦女
清女子
1860-1862年間廣州的清朝官員一家
18070年廈門身穿傳統服飾的夫妻在歐式房屋前的全身照
1880年間,一幅經典的上海婦人合影
清末 侍女像中的精品
騎自行車的名伶上海耀華照相館拍攝,
20世紀的婚禮
20世紀的婚禮照
北京慕貞女中學
民國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