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女孩看過來,馬面裙的結構你了解過嗎?跟本文一起來了解下吧
現如今,隨著漢服的不斷發展,大家對漢服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提高。在穿著漢服的時候,相信大家一定對漢服的基本形制,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了吧!但是,漢服的形制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大家即使是了解,也很難了解的透徹、全面。
那么,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有沒有穿過過馬面裙呢?大家知道什么叫馬面裙嗎?大家了解馬面裙的結構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漢族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它的風格是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但它的馬面結構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著。
其實,馬面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因為宋代的裙子已經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
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
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馬面裙蛛絲馬跡,如山西晉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就有馬面裙的影子。
至于馬面裙的樣式嘛,明代馬面裙的裙門一共是四個,平鋪的時候是三個,因為其中有兩個是重疊在一起的,結構主要是裙門、裙協、群聯和腰頭四大塊,穿著的時候里面往往要穿上襯褲或襯裙,防止走光。
再來說說馬面裙的結構,馬面裙主要由裙門、裙協、裙頭和裙聯四個部分組成,一起來看看吧!
裙門:馬面裙有前后內外共四個裙門,平鋪時可見三個群門,穿著時兩兩重疊,因此上身效果僅能呈現前后兩個群門。穿著時露在外面的是外裙門,遮掩于內的是內裙門;位于人體前部的稱為前裙門,位于人體后部的稱為后裙門。裙門亦稱馬面。
裙聯:即構成馬面的兩片布,一片為一聯。《朱氏舜水談綺》中關于裁裳法有如下記載:自中及左一旁縫四幅,作一聯;自中及右一旁縫四幅,作一聯。兩旁不相連。在明代,男女裙式通為馬面裙式。裙脅:即每聯的中間區域,主要打褶。穿著時在身體兩側。根據《朱氏舜水談綺》,兩脅各做三個褶子。腰頭:指馬面裙上端束于腰部之處。晚清民初馬面裙多以棉布為腰頭,白色居多,取白頭偕老之意。裙腰兩端有襻以系帶。
看完這篇關于馬面裙的結構的文章之后,大家對馬面裙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了呢?大家在穿著馬面裙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馬面裙的結構呢?一起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