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也有春天。
封面圖、圖片|清涼地兒-了琹 ?
物道君語:
如果它好看,請你擁有它,如果它好用,請你穿上它,如果你認可,就讓它重新成為潮流,閃耀在你的生活里。
明天是農歷三月初三,是始祖黃帝的誕辰,是上巳節,也是每年一度的中國華服日。
這是一個很新的節日,因為它是從2018年才正式被創辦與舉行。但它也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因為中國服飾與中國歷史同歲,歷史有多久,經歷過歲月變遷的服飾們便也傳承了多久。
而近些年風頭最盛的傳統服飾,莫過于馬面裙。據官方數據顯示,馬面裙的生產地曹縣在2024年的前兩個月賣出了近5.5億元的銷售額,將近200萬條裙子。
馬面裙的紅火究竟因何而來?又美在何處?且讓物道君帶你去一探究竟。
圖片|清涼地兒-了琹 ?
馬面裙為什么叫馬面?是很多人在初識馬面裙時會有的疑惑。
最初,馬面這個詞,用于指代軍事建筑。古時人們通過修建城墻來抵御外敵,將城墻中間凸出的光面稱之為馬面。
南宋時期的《守城錄》中曾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
而在俗語中,人們會將長臉之人稱作馬臉,所以長裙的裙面被叫做馬面,似乎也能對應上。
但馬面裙這個名詞究竟是來源于建筑還是俗語,亦或出自他處,目前暫未定論,但這個叫法卻依然流傳了下來。
作為一條裙子,馬面裙的特點是布料前后正中間有一塊長條凈面裙片,兩側配有細褶,且通常是兩片式剪裁,前后對稱。從正面看,褶子層層疊疊依次鋪開,寬窄相間,極具美感。
今年回老家過年時,我與妯娌姐妹們去逛街,迎面總能碰上身穿馬面裙的年輕女孩,姨媽見了,不住地夸裙子好看。我便慫恿她一塊去店鋪挑選一條馬面裙:
各種織金的、妝花的、紅紅綠綠的馬面裙掛在衣架上,顏色純凈,花紋絢爛,光看著就讓人心生歡喜。
大姐挑了一條正紅色的,二姐在豆綠和墨藍之間拿起放下,姨媽左看右看,猶豫不決。我將她拉到一旁詢問,她不好意思地告訴我生育后腹間贅肉太多,怕穿著難看。
我為她挑出一條微梯形的藏青馬面,鼓勵道:別怕,這可是咱老祖宗的審美,天生就適合我們的身材,不然也不會傳到現在了!
等她換好裙子出來,大家都眼前一亮:裙頭的系帶剛好在腰肢最纖細處,看上去曲線極佳,腹部贅肉被兩旁的褶子均勻地藏起,散開的裙擺又拉寬了比例,顯得整個人端莊又修長。
尤其走動時,褶皺隨著腰胯的擺動緩緩起伏,金線裝飾的繡紋跟著步態的抬起、落下,宛如流動的河流,時升時沉,時明時暗,像是要從裙擺中活過來似的。令大家夸贊不已。
眾人紛紛換上新買的馬面裙繼續出門逛街,我悄悄看了一眼姨媽,發現她換了裙子后明顯自信許多,臉上的笑容也更明亮了。像是從老祖宗們的智慧中重新獲得了美與力量,能繼續向著前路,欣欣向陽。
馬面裙以形制命名,但作為傳統服飾文化之一,特殊的并不是制式與剪裁。
如傳統服飾研究的博主春梅狐貍所說,馬面裙身上最具文化辨識性的,是具有地方特性(Localization)的內涵與審美。
就像人們看見神奈川海浪會想到日本浮世繪,看到紅黑綠方格會想到蘇格蘭格紋一樣,對于馬面裙的配色、紋樣、工藝方式,才是它身上最彰顯文化意涵的部分。
就如這條著名的明代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白色的裙面看似平平無奇,卻采用的暗花紗,唯有走進才能瞧見上面的折枝梅花紋,充滿著暗香浮動,月影橫斜的意象之美。
裙擺用紅、綠、藍、黑配色的絲線繡著小橋流水、飛檐山石、梅蘭竹菊、蝶撲牡丹等等富有江南庭院中可常見的物與景、蟲與獸。配色明快、繡花也細膩工整,帶著撲面而來的江南風情,又有著冬去春來,萬象更新的欣欣向榮和明麗可愛。
這件藏于山東博物館的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裙面采用了織金妝花工藝。
明麗大氣的藍色緞面,上半部用金線勾勒出密密麻麻的纏枝四季花卉紋,中間以豆青、煙粉、緋紅織就連續回紋以做隔斷,從膝蓋到裙擺出以此繡著鸞鳥紋、花翟紋與鈴鐸羽葆紋。
紋路繁雜,卻多而不亂。從裙頭到裙尾層次明晰,配色也極其講究,遠看端莊大方,金碧輝煌,近看只覺得華美精致,富貴逼人,好一派鳥語花香、富麗堂皇的錦繡風光。
猶記得今年春晚的歌舞節目《年錦》,女演員關曉彤所穿的那件淡紫色馬面裙:底紋使用了五個葫蘆和四個海螺,共同組成五葫四海紋;膝襕采用了骨碎、蜜蜂、宮燈等圖示,組成五谷豐登紋;底襕則呈現了侍女賞宮燈的燈籠侍女紋。
即使不做詳細解說,光憑紋樣,所有華夏兒女都能夠心領神會其中福祿延綿,五谷豐登,家國興旺的祝福與蘊意。
文化中的審美時常是意向的、模糊的,但在馬面裙里、傳統紋樣上,我們能夠在這些具象的表達里,體驗中,持續感受到屬于中式審美帶來的愉悅與歸屬感。而這,便是傳統文化,所能為我們帶來的,最大的意義了。
圖片|清涼地兒-了琹 ?
去年7月份,知名的奢侈品牌迪奧上市了一款形似馬面裙的黑色半裙,并介紹這條裙子采用標志性的Dior廓形,令網友們群情激奮,認為品牌抄襲,并有文化挪用之嫌。
當時,有約50位海外華人自發穿著馬面裙,去位于巴黎的迪奧旗艦店門口舉牌表示抗議。也由于這件事的推動,將馬面裙從一款博物館中的藏品、少數民族的服飾這種邊緣地位一舉拉回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于是我們都遺忘了,馬面裙,本身便是一件日常服飾來著。
圖片|清涼地兒-了琹 ?
明清時期,騎馬作為人們主流的一種出行方式,上馬下馬都很容易拉扯到裙裾,既不方便也不美觀。但馬面裙前后開叉,裙門相互壓疊,即使翻身上馬、岔腿而坐,也能將下身遮蓋嚴實,實用性極佳。
再加上它形制板正,穿上顯得人身姿挺拔、端莊精神,或站或坐,伴隨著裙褶時收時散,兼具美觀與修飾性,使它風靡一時。
而如今,馬面裙的回歸,同樣也是它的實用性再次被人們發現的過程:
冬天風大雪寒,最冷的那幾天,我都會翻出馬面裙,因為它面料厚實,在里面穿上四五條褲子也看不出腿粗,還能順便擋擋風,既保暖、又美觀;
出門走親戚拜年,也會想選一條正紅色的織金馬面,紅色喜慶、金色富貴,瞧上去還特別正式,不必言語,那種重視的態度,已經靠裙子傳達到對方的眼中了;
大餐吃多了,穿著它遮一遮小肚子;新買的襯衫不會搭,也能拉它出來配一配;更有機智的網友,火車坐臥鋪時將它直接拿來當床簾......
我們仿佛從馬面裙的蘇醒中,窺見了傳統文化服飾究竟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傳承:
如果它好看,請你擁有它,如果它好用,請你穿上它,如果你認可,就讓它重新成為潮流,閃耀在你的生活里。
馬面裙,會因你的喜愛而復活,那么不久的將來,旋裙、宋抹、三裥裙.....也會如鮮花一般盛開在腰側上,衣櫥里,大街小巷中,而中國文化,也因這份喜愛散發出新的光芒,擁有新的可能,新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