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
近日Dior品牌中有一款黑色裙裝,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十分相似,但品牌的介紹里只字未提與傳統馬面裙的關系,而是稱其標志性的dior廓形。這一情況引發諸多網友不滿,紛紛指責該品牌抄襲文化挪用文化剽竊。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為什么大家的反應如此之大。
爭議裙裝版式及特點 t
01
裙裝宣傳海報
據了解,這款引發爭議的這條新款裙裝來自Dior品牌2022年的早秋系列,這款黑色長裙正面是一整塊平順的布料,兩側有細褶,腰間系帶。
圖片中走秀視頻也顯示,整塊布料與褶皺之間前后都有開衩處理,不僅外形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高度相似,就連細節也十分雷同。
有網友表示已前往迪奧店面試穿,確定裙裝采用的是前后裙們重疊前后開衩側邊打褶等馬面裙細節。
這款半裙采用標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雅時尚的單品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真的的Dior標志性廓形。
Dior的經典輪廓Bar Jacke t
new look
02
New Look 風格逝去,Bar Jacket 經典永存
被視為「永遠的時尚精神指標」,Christian Dior 先生一生致力于為女性筑建優美浪漫的時尚夢境,如其于1947年推出的 Corlloe Line(花冠系列),便以奢侈的用布量和雕塑般的流暢手法,創造出有著圓弧窄肩和收緊腰線的 Bar Jacket,以及如花苞盛開般、澎出飽滿份量感的傘狀長裙,對當時流行的嚴謹輪廓──寬肩西裝與窄版短裙,投出一記創造力十足的反擊,該系列亦被《Harper’s BAZAAR》美國版主編 Carmel Snow 稱為 New Look(新風貌)。
其實就是收腰上衣+均勻打褶傘裙
懂服裝設計制版和工藝的同學都知道,正常做有褶子的桶裙是不會在裙門位置做開叉處理的。
諸多特點可見,Dior這款裙裝是參考中國傳統服飾中馬面裙的結構的。
那小編再來給大家普及一下中國傳統服飾中馬面裙的一些小知識。
馬面裙的前世今生 t
中國傳統服飾
02
何為馬面裙?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裙腰為白色,取意白頭偕老。用繩子及紐扣固定。明制漢服里,最為流行的款式。
敵臺,又稱馬面,是在城墻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樓式建筑,在正面或兩面突出城墻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強防御與攻擊墻底敵軍。因裙門結構類似,服飾史中,為了區別這種有馬面構造的裙子,而將這種褶裙稱之為馬面裙。
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
宋
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的裙子已經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
山西晉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下裙類馬面形制
旋裙是宋代女子方便乘驢之用所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后士大夫文人也有采用,因其行動方便,武士亦好穿用,配一鎧甲,亦名戰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
黃昇墓出土的25號黃褐色花羅鑲邊裙
黃昇墓出土的25號黃褐色花羅鑲邊裙結構
《福州南宋黃昇墓》中對旋裙的描述是用四片料子分縫,每兩片豎直縫接成塊,然后按三片寬度上下相對錯疊,居中的一塊大于兩側,頂端合縫,下擺未縫,裙身兩層可以自由離合。上部另加裙腰,兩端綴系裙帶,帶多已殘斷。
黃昇墓裙各部位尺寸登記表數據
根據表中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黃昇墓中出土的兩片裙,裙長在83-87.5的范圍,黃昇身高為160cm,裙擺大致在小腿肚。裙腰與下擺有8-10cm的差額,且寬于裙腰。
明
明
宋代的旋裙發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馬面裙。明代成化年間,京城人士都喜歡著馬面裙。上至一國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馬面裙。只是不同的階級,馬面裙的質地、裝飾和色彩都有著嚴格的區別。裙式簡單且未定型,色彩秀麗。
馬面裙結構
著馬面裙的人物繪畫
考慮到走光的問題,當時作為生活中的日常服飾,馬面裙一般是要搭配襯褲或者襯裙穿著。
明原版白羅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孔府舊藏
這款馬面裙也是眾多漢服愛好者夢寐以求的爆款ma mian 裙。原版白羅花鳥裙的衣線最大的特點便是生絲無捻 雙合股不破劈,有魯繡明顯的衣線繡特征。而這些特征則是源于原版花鳥裙所采用的初原料山東蠶。
明制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兩片裙幅圍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白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或素色,或在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翩,膝斕。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馬面和裙襕的組合,成為馬面裙變化豐富、搖曳多姿的形制基礎。
明 妝花織金藍緞裙 孔府舊藏
穿著展示 擷芳主人
清
明末清初,裙子增至有十幅布幅構成,腰間褶裥愈來愈密,每個褶裥的顏色不同,褶裥內花紋圖案不同,色彩嫻雅,輕描淡繪,風吹時如月華一般,故名月華裙
五彩提花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 北京服裝學院博物館藏
清代男從女不從漢人女子得以在服飾上依然繼續傳承明代樣式,馬面和裙襕的裝飾較為繁復,褶子細密,至多可以達到百褶,且都為死褶,褶子之間還有鑲邊,衍生出側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
將馬面裙兩側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樣式稱為側裥式,這是明清馬面裙共同的特點。同色線以一定的間隔把褶裥交錯釘合,隨著人的行動裙幅發生張合變化,形成富有動感的流動視覺效果。因形似魚鱗,也稱魚鱗百褶裙。
粉色提花綢飾粵繡挖云鑲邊魚鱗褶馬面裙側裥式(百褶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襕干裙為馬面裙形制中的一類,其特點是裙身兩脅處由若干梯形裁片縫合而成,并以深色緞邊鑲于縫合處,襕干裙又分為打褶襕干裙與無褶襕干裙。襕干裙在穿著后以馬面為縱向的中軸線,裙身兩側的瀾干形成左右對稱的自然形態,體現出莊重、嚴謹、對稱的穿著效果
湖藍緞盤銀打籽墨繡襕干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代戲服中的八仙衣,宮裝的鳳尾裝飾 明尼阿波里美術館
清晚期 拼色馬面裙 明尼阿波里美術館藏
搭配穿著效果圖
20世紀初,清政府逐漸崩潰。民國初的馬面裙在風格上仍然繼承發展著清代那寬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復雜的工藝,而這一切都在逐漸銳簡,慢慢由富貴走向了衰落,扣合方式除了系帶和盤扣外,還多了塑料紐扣。這時期裙子較清代略短,裙擺變小,裙幅減少,裝飾也比清代有所減少。
紅緞繡海水江崖鶴穗紋馬面裙 民國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近代
隨著十三行對外貿易的頻繁往來,許多中國的絲綢及刺繡傳統服飾源源不斷的輸出,他們已經解除了很多清代的馬面裙。比如黛安娜王妃就有一條古董裙,她還搭配了白襯衣參加一些外事活動。
黛安娜王妃著古董馬面裙,參加晚宴
年輕人對于馬面裙的日常搭配
文化挪用 t
03
隨著大家對我們傳統文化的逐步認識和自信,華服也將成為現代年輕人越來越主流的穿著和日常搭配服飾。那么傳統服飾的自我保護就尤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除去品牌溢價的事情,既然Dior用了中國傳統的馬面裙型,他也許可以告訴廣大喜歡Dior的這些受眾中國的傳統服飾是什么樣的,這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可以多多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做一下宣傳,可是事與愿違,
服裝界定義抄襲是難度非常大的的,版權官司也是不太好打的,因為馬面裙是個公版,只能說是借鑒,所以他們很多品牌之間會互相抄襲。其實用文化挪用更為貼切。簡單說來,其實就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一個掠奪。
有一條新聞,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迪奧設計師Maria Grazia Chiuri在17年想做以和服為靈感的裙裝加入到高定系列設計中,女兒堅決反對;她說這是一種文化挪用,我為此和她爭論了許久:拜托,我喜歡和服,為什么不能拿和服做些文章呢?我覺得它就是日本的Barjacket嘗試一下不好嗎?她態度強硬,不,絕對不行。
對此她是這個態度,那么對于中國的馬面裙可謂雙標。
如果任其發展,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就好像我有一個強勢的鄰居,和我借了剪刀,一直不還,久而久之,我需要再用剪刀時,還要去和他拿,而這次的拿可能會變成借,于是黑白顛倒了,我的剪刀成了他的剪刀。也就是強勢文化掠奪了弱勢文化。之所以大家的反應很大,就是相當于在他借剪刀的時候提醒他一下,他的所有權是我的。
所以我們必須反對這種文化挪用,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包容,不大度,而是我們要守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作為中國紡織出版社華服知識推薦官小編覺得有義務為大家普及一下我們的傳統文化知識。日后會陸續為大家做一些小分享。
如何做一條馬面裙 t
03
縫制
傳統的馬面裙都是平面圍合式結構,因當時布幅較窄,單幅面料寬度不能滿足褶裥余量,所以常以多幅拼接。現代面料幅寬比較寬,單幅寬度也能滿足需求。
按照傳統布幅計,可以裁6幅50~60cm寬、腰線到腳踝處長的布片,三三拼合成兩大片作為兩個裙幅;也可以按照現代的布幅,取150~180cm寬、裙長相同的兩片布。
將每一份大布片兩端各留出35~38cm的裙門,中間剩余部分做成褶裥,褶數可4-11個不等,褶子可壓成活褶(可用膠帶固定或者預縫一下),也可以緝縫。打褶后,每片裙片的寬度變為(腰圍+裙門寬×2)/2。
將打好褶裥的兩片裙幅裙門處疊合,僅在腰線處固定;然后上好裙腰,同時縫好系帶。通常,裙子的褶子是靠裙腰的緝縫固定的,裙腰以下的褶是不固定的。
熨燙整理。至此,一件馬面裙便縫制完畢,圖文對比,大家可以自己制作一條。
線下活動t
03
目前北京線下空間歡迎小伙伴們前來打卡相聚
不定期傳統手工及文化雅集
中國山水畫/汝瓷/中國茶道/中式插花/中國傳統刺繡
傳統服飾賞析沙龍
個人收藏織繡服飾鑒賞/織繡類圖書分享
傳播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技藝
見人見物見生活,演繹非遺新生活
一起守護傳統文化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