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蜜|漢服之美—中華傳統服飾「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裙子兩側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
馬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城墻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樓式建筑,形同馬面而得名。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以繩或紐固結。
?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漢族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但它的馬面結構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明制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兩片裙幅圍合成裙子;裙子前后疊合的4個裙門保持平整,兩側打活褶。
褶子大而疏,用異色的裙腰固定,裙腰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擺幅上用織或繡的形式綴飾底翩,或膝斕。
裙襕的紋飾往往采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則用更加講究的龍紋、云蟒紋等。馬面和裙襕的組合,成為馬面裙變化豐富、搖曳多姿的形制基礎。
清代服飾上依然繼續傳承明代樣式,所以馬面和裙襕的裝飾也較為繁復,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褶為死褶,褶子之間還有鑲邊。
而且清代馬面裙重視馬面的裝飾,多用刺繡的等方式裝飾馬面。從而衍生出側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三種形制類別的馬面裙。
馬面裙的褶子打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等寬的平行褶,一種是上窄下寬的梯形褶(或稱喇叭褶)。平行褶視覺上修長,穿起來看著亭亭玉立,梯形褶馬面裙上身看起來會比較華麗大氣。
在穿著方式上,明代女子的基本著裝規則還是傳統的上襖下裙。繼續延續著漢族傳統著裝形式。
在這之中,將上半身的棉襖與下半身的馬面裙或者間隔褶裙相搭配穿著便形成襖裙的穿著形式。
晚清時期漢族女子上衣著襖或衫,下裳著馬面裙,裙內著褲。上衣下擺較長,可將馬面裙上部遮住,褲腳長于裙擺,可露出褲腳刺繡花邊。因而馬面裙上部會出現留白。
現代的馬面裙除了整套漢服穿搭以外也能搭配時裝,應用場景很廣泛,是使用率很高的漢服單品之一,如果想要入坑漢服,不如就從馬面裙開始。
這樣古典又日常的馬面裙,你有沒有興趣嘗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