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為什么能在當代復興?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于明朝,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除裙子前后一塊不加打褶外,其余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于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繡綴底襕,或膝襕。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征;蝙蝠與云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谷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云蟒紋。
馬面裙又以股一發不可收拾的流行趨勢席卷了穿搭界,原本馬面裙只是漢服圈圈地自萌的流行,但近期迪奧新品的抄襲事件將馬面裙推向了時尚風口。
馬面裙有平面也有褶皺面,更立體,又有精細的花紋。而百褶裙設計更加簡約現代。裙子,一直是女子服飾的重頭戲,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以穿著裙子。穿越幾百年前的明朝,上襖下裙,是明代女子的典型裝束,其中馬面裙備受女子的喜愛。
馬面裙除了裙褶之外,最令人動容的設計就是裙身繁復而精致的紋樣設計了。在中國服飾文化中,紋樣不僅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期許,也暗含身份和等級制度,比如過去的百鳥朝鳳,富貴花開,以及一些祥云紋、鶴紋等都非常經典。
但隨著現代時裝思路的拓寬,馬面裙的紋樣設計也更加多樣,花鳥紋,植物紋樣是基礎,還會有很多別具特色的紋樣設計,大大增強了整套造型的個性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