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的來歷、穿法
馬面裙來歷和穿法:
明朝馬面裙
明代馬面裙由宋末元代的馬面裙發展而來,按群門可有寬裙門和窄群門兩類。如明代武進王洛墓的馬面裙便有兩種裙門數據,一種馬面寬13~18厘米,一種寬31厘米左右。有明一代對于裙子的劃分更多是基于裙子本身的工藝和裝飾。如挑線、織金、泥銀等。
滿清馬面裙
清代是以滿族為核心建立的中國最后一個君主集權制王朝。滿族統治者為了滿足統治需要,強迫漢人依照滿族服飾剃發改裝,形成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服飾變革,導致滿漢民族矛盾尖銳。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又頒布了十從十不從的法令,其中男從女不從使馬面裙作為漢族女性服飾得以傳承。滿清時期馬面裙的裝飾意味日益濃重。側裙幅或為細密褶間而成的百褶裙,或為鑲飾縱向闌干緞邊的闌干裙。裙面刺繡花樣豐富,緞邊裝飾考究,無不凸顯了我國傳統女紅技藝的精湛。
入清時,馬面裙延續明末的白裙,褶裥細密,在后世被稱呼為百裥裙。同時期誕生的,則有拼布工藝的月華裙,與彈墨工藝的彈墨裙兩類。
入清后,馬面裙在明代方布打褶的基礎上,發展出方形布拼直角梯形布的制作方式(目前不明明代是否有此類制作方式,該類拼接方式廣泛用于明以前的各類裙裝),稱呼為闌干裙。同時期流行的,還有裝飾用的鳳尾裙,雖然不屬于馬面裙行列,但一般在論文敘述時都會夾帶上,因為其需要馬面裙做底。
民國馬面裙
民國初年,受到留日歸國女學生影響,襖裙樣式趨于簡潔、合體,門襟、領、袖和下擺出現較多變化,形成各種款式。其中短襖長裙以其樸素簡潔、淡雅的風格受到青年女學生的青睞,成為女學生裝的主要形制之一。到了民國中、后期,西方上衣下裙的服裝樣式也影響到了襖裙的流行趨勢,襖裙開始趨于華麗,特別是褲式裙和裙褲的流行,使襖裙裝常變常新。款式的靈活性使襖裙裝在 20 年代末成為時尚流行的載體。
馬面裙的穿法:
馬面裙多為一片式裙,將裙門在體前擺正兩端在后面擺正將繩子繞到前面系好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