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為什么叫做馬面裙?
馬面裙
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馬面并非馬的面部,而是原指古代一種塔樓式的建筑。馬面裙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形似古城墻上凸出的墩臺便稱其為馬面。
起源
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但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為宋代的裙子已經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
發展歷史
宋代的旋裙發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馬面裙。只是這時并無"馬面裙"之名,裙式簡單且未定型,色彩秀麗,整體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
清代馬面裙在繼承明代裙式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衍變逐漸發展成為清代漢族女子的日常著裝,成為了清代女子的標志性裙式。馬面裙在清代發展最快,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結構風格,是清代裙子的基本形制。
馬面裙紋樣
經典的馬面裙上常裝飾有豐富多彩且寓意深遠的花案,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紋樣及其寓意:
1.龍鳳紋樣:象征陰陽調和,以及皇權與后妃的和諧共生,同時也是夫妻美滿、家庭和睦的象征,在民間則代表著男婚女嫁中最理想的結合狀態。
2.牡丹紋樣:牡丹花被稱為花中之王,象征著富貴榮華、繁榮昌盛。
馬面裙的美,從不是剎那芳華
馬面裙,行走的文化。它如同一位歷史講述者,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完美融合。在每一個重要場合,都可以看到馬面裙的身影,它已經成為了一種中國文化的符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魅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