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馬面?為何叫做馬面裙?
最近,新中式穿搭——明代馬面裙,再混搭其他單品走紅。
那么馬面裙為什么叫馬面裙,是因為它長得像馬臉一樣嗎?
實際上,它是一種中國古代女子的主要裙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的名字聽起來很奇特,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馬面并非馬的面部,而是原指古代一種塔樓式的建筑。這種建筑前后里外共有四個門洞,兩兩重合,外門洞有裝飾,內門洞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這種建筑在宋代時被稱為馬面樓,因為它的側面打開后形似馬頭。后來,馬面一詞也被用來形容這種建筑的結構特征。
馬面裙的前世今生
馬面裙的特點是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形似古城墻上凸出的墩臺便稱其為馬面。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馬面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遼時期。當時,由于戰爭和游牧生活的需要,男子穿著的褲裝逐漸被女性所接受,成為女性日常穿著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褲裝逐漸演變為前后襟分開的形式,即馬面裙的前身。到了明代,馬面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流行,成為女性常常穿著的一種裙裝。
明代馬面裙的設計和工藝非常獨特。它采用絲綢、棉布等面料制作,常常以紅色為主色調,寓意吉祥如意。裙擺寬松,可以隨風飄動,展現出一種優雅的氣質。同時,馬面裙的裙腰通常用綢帶或絲帶制成,可以自由調節松緊,使穿著更加舒適。
在清代,馬面裙繼續流行,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高貴而華麗的宮廷服飾。此時的馬面裙,制作工藝更加精湛,圖案和顏色也更加多樣化。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效果,馬面裙還采用了刺繡、珠片等豪華裝飾,展現出獨特的華麗風格。同時,馬面裙的穿著規范也更加嚴格,不同身份、場合的女性需要穿著不同款式和顏色的馬面裙,以體現等級和禮儀。
在古代社會,馬面裙的穿著規范是非常嚴格的。不同身份、場合的女性需要穿著不同款式和顏色的馬面裙,以體現等級和禮儀。例如,在明代,皇后和貴妃可以穿著紅色或紫色馬面裙,而宮女和普通官員的女性只能穿著綠色或藍色馬面裙。同時,在節慶和宴飲等正式場合,女性需要按照規定的穿著規范穿著馬面裙,以表達對傳統禮儀的尊重。
隨著時代的變遷,馬面裙的穿著規范也在不斷變化。到了清代,由于滿族服飾的影響,馬面裙的穿著規范逐漸簡化。然而,在一些正式場合,如婚禮、宴會等,女性仍然需要穿著傳統的馬面裙,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華貴氣質。
馬面裙的安全隱患及清洗事項
馬面裙的下擺一般較長,容易被絆倒或被車輪卷入裙擺中,存在安全隱患。馬面裙的褶皺較多,容易吸附灰塵和污垢,清潔不便。馬面裙的穿著順序比較繁瑣,需要將裙子穿在褲子之外,達到撐開和分割線條的效果。
馬面裙一般由高品質的絲綢制作而成,因此在洗滌時需要特別注意。它的面料柔軟光滑,適合以冷水洗滌,并且需避免劇烈搓揉和暴曬直射陽光。仔細檢查裙子上是否有污跡及衣物的雜質,如有則應輕輕刷去。若馬面裙皺折嚴重,可以輕輕放在衣架上用蒸汽熨斗蒸燙,但要注意不要過于接近面料,避免燙傷或出現變色。
建議在晾曬前避免接觸尖銳物品,以防劃傷面料。在折疊時最好在衣物之間放一層干凈的白布。此外,在存放時還可以撒一些干燥劑,吸濕防潮,保持干爽。避免使用漂白劑或去污粉清洗馬面裙,以免損壞絲綢面料。避免劇烈搓揉,以免損壞面料纖維,影響衣服的外觀和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