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楊家橋明墓:實證明代男子穿不穿馬面裙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一個小展,順帶一看的,沒想到卻看出了一個迷惑——
朵花紋綺單裙
裙長66厘米;裙腰長130厘米
馬面裙?這不男墓嗎?
這個墓是2002年11月在桐鄉楊家橋香海寺基建工地上發現的,墓葬形制顯示是一座明代單穴墓,遂展開搶救性發掘清理。這個墓沒有墓志銘出土,根據發現的木匣中殘存紙質文書結合地方文獻記載,專家確認該墓的墓主是河南按察使僉事楊青。
沒錯呀,是男的。
這幾年陸續有男生穿馬面裙:
網上還討論的沸沸揚揚,都說這是現代搭配,古代男子并不這么穿。
那楊青墓里怎么會有條裙子?
我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火……
展板上也沒再多的解釋。回家后上網查,還好有發掘簡報,原來墓主里外共穿了9層衣服!
從外到里第1件:
四合如意云紋緞獬豸補圓領
通袖長233厘米;衣長135厘米
這才是展覽里重點推的,標準官服,前襟和后襟各有一個金線繡的獬豸紋補子。
獬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善惡忠好的異獸,體形類似麒麟,最典型特征是額上長一角、四足是爪。據說獬豸遇人爭斗時會用它的獨角頂理屈的一方,所以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明清之際,獬豸又以補子的形式列入官服規制中。《明太祖實錄》里載:風憲官用獬豸,風憲官即御史之俗稱,指監察執行法紀的官吏,類似于當今的司法干部。
國絲館的玻璃反光很厲害,拍全圖很不友好,看出土時照片:
圖源《桐鄉濮院楊家橋明墓發掘簡報》
網圖
圖源展板
原物保存不錯,獬豸補子很清晰。這是迄今為止發現較為完整的明代官吏服飾。
第2件第3件,同樣為四合如意云紋緞袍,一件大朵云紋,另一件小云加雜寶:
四合如意云紋緞直領
通袖長228厘米;衣長142厘米
如意云是明代較為常見的云紋式樣,外圈還有個尖,極具時代特征。
這件展廳里還有件仿制品:
絲綢衣物不管原來是什么顏色的,從墓里出來基本就是黃不拉嘰的;也就新疆那邊還能保持原來的鮮艷色彩。
第4件:
素緞貼里
通袖長224厘米;衣長133厘米
貼里是明代服飾的基本款式之一,交領斜襟,上下分裁,下身如裙式布滿大褶,大褶上面還有細密的小褶。貼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寬大的下擺略向外張,顯得端莊穩重。亦可作為外衣穿著。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這圖里就有個穿貼里的娃。
第5件:
素絹背心
肩寬65厘米;衣長66.5厘米
第6、第7、第8件,棉布衣。沒展出,看下發掘簡報里的圖:
而第9件,就是下身著如意云紋緞裙:
真的是他身上穿的哎!
楊家橋明墓開棺時墓內有積水,尸骨基本已腐爛,但墓主身穿的衣服保存較好。
這可能與墓的三合土澆漿有關。三合土是由三份石灰、二份砂子、一份黃土,用糯米汁拌和而成,趁其半干半濕時填夯于墓穴內,置棺后再封以三合土加固保護,形成致密堅固的保護隔離層。
出土時尸骨最外層由白棉布包裹,共有9個活結,上面覆蓋一層絲綢棉被,呈現出下葬時的原樣。
頭上戴的烏紗帽也在展廳里:
出土時就未見帽翅。
還有緞鞋:
素緞六合一統帽:
相傳為明太祖所制的瓜皮帽。
這塊綢巾挺別致:
福壽巾
還有對聯。百槐來兮如幾式眉壽介兮時萬億?松柏茂兮興之億山阜高兮興之匹?看不懂啊……
兩床被子:
繡緣蓮紋花緞棉被
長182厘米;寬88厘米
纏枝西番蓮花緞棉被
長210厘米;寬170厘米
細看紋飾才可以想見當初的精美華麗。
明清時,桐鄉濮院的絲綢業發達,與杭紡、湖縐、菱緞并稱江南四大名綢,據說《紅樓夢》里睛雯穿的蔥綠院綢小襖指的就是濮院綢。楊家橋明墓的主人衣服華貴也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身上的服飾,這個墓里的隨葬物品并不多:
圖源《桐鄉濮院楊家橋明墓發掘簡報》
也就是些生活用品。
看來,明代的司法干部穿得好、住得好,生活倒不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