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馬面裙風波”的后觀察:我們真正丟失的是什么?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這個被我晾了快一年的熱點,終于敢拿出來說一下了。
之前不說,是因為在某些情緒裹挾之下,這件事就像頂流明星去演了一部主旋律電影,點評演技和劇情,統統會被貼大Z報。很多人的言行也就像頂流粉絲一樣,心里明知道giegie不行,但頂著主旋律就敢抱團舉報掛黑扣帽一條龍。
常有人私信我:某某科普博主也開店了。我說,我從混漢服圈就被說有家旗袍店(以前玩漢服還沾旗袍屬于圈內社死行為),結果現在連xx小組就撕到明面上了,我還在我孤獨的看客。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像其他科普號那樣在熱點的第一時間去順應輿論或者刻意唱反調,以換取巨大的流量。雖然,我也愛錢,但我更珍惜自己的表達。
△ 圖片來自知微數據
△引發爭議的迪奧裙子
迪奧這件事的是是非非就不多說了,以后有機會可以聊聊我對于馬面裙起源的看法。但這個熱點最大的利好,或者說,各界表達出來希望引導的結果,是普通民眾可以通過這個機會認識中國古代服飾的美,尤其是馬面裙的傳承歷史十分完整,一直沿用到近現代,并在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遺存。
△ 少數民族中的馬面裙(圖源見水印)
談一個有意思的觀察,可以從媒體報道所附的馬面裙圖片看出不同媒體自身的能力高低。有的貼明代文物,有的貼清代文物,有的只貼了漢服商家圖,有的貼的就不是馬面裙(只是具有馬面裙類似的結構)。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在證明,中國的古代服飾文化好像真的不怎么得到尊重,哪怕這些第一時間戰隊了的媒體。從我內心來說,我也不想成為的也是這種媒體,看似第一時間表態、站隊、抨擊全套流程走完,流量拿到、贊譽拿到,但對馬面裙、對中國服飾文化來說,幾乎不起任何作用。
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就變得更微妙了。
因為后面的話會得罪很多人、很多商家,所以我們先討論一個話題,服飾文化的傳承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漢服愛好者會認為是形制(不同人對于形制的理解不同,這里采用漢服圈側重剪裁的理解),迪奧馬面裙之所以會惹起爭議,我也看過另一方的一些陳述,焦點都在于這種形制是不是真的獨有、真的特殊到在不知中國馬面裙的情況下就完全做不出來。
△ 截圖自微博用戶@那央
我個人覺得,這個方向是錯的,服飾文化傳承里最重要的是內涵與審美,越是面對迪奧這樣的西方的世界的品牌,越是要強調具有地方特性(Localization)的內涵與審美。(關于抄襲這點為何不能成立,已經有很多知識產權專業的解說過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那些)
以馬面裙為例,發展到民國就已經只保留了馬面裙的外觀,結構變成了筒裙,而它所保留的審美則是從馬面裙在清代的分化發展而來的。
△ 二十世紀初,黑色緞裙,圖源絲博
比如乍一看與時裝半身小黑裙分不出你我的這黑,其實是從闌干式馬面裙發展而來。清代時馬面裙的側面合抱褶簡化為三角裁片,并在裁片上裝飾緄鑲。即便民國時的裝飾已經被簡化,成了一條純黑裙,這種闌干式的細邊依然得到保留,并在前面區分出馬面裙最重要的馬面部分。
△ 翻拍自書籍《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
很多人拿來舉例的,1980年代戴安娜所穿的馬面裙,也是一條闌干式馬面裙。如果只是一味強調形制,戴妃所穿的幾乎已經算是另一種形制的裙子了。
△ 1981年,戴安娜穿著中國古董裙參加晚宴
民國黑裙在影視劇或某寶的民國風服飾上,直接會被做成一條普通的黑裙。失去的是技藝么?肯定不是,這也不是多難的工藝。失去的是便是具有地方特性的審美,我們可以去做很多很多黑色的筒裙,它沒有形制上的特殊性,但再也做不出這樣一條中國的傳承馬面裙的黑色筒裙了。
比起大多數裙子,馬面裙的幸運在于正好有一些結構上的特點,可以講講形制。但大多數服飾是不具備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證明這些文化呢?在迪奧事件里一些漢服圈科普大佬為了擴大戰果寫文論證,結果就變成了漢服形制中的褶裙、片裙全是世界獨一份的存在(相關服飾介紹見《破裙隱秘往事:被遺忘的漢服片裙褶裙之戰 | 漢服溯源》),反而成了被人輕易就抓到的錯漏。
還是筒裙的例子,把裙子做成一個筒形,或者穿著時圍系成一個筒,在人類文明各個角落的不同時期發生著,這要怎么去分辨你我?還有一些本身就是同個民族的不同支系,比如中國的傣族就偏愛筒裙,并且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要怎么去區分呢?本號有連載一個傣泰撣老服飾系列,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就會發現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紋樣、工藝、穿法、搭配等等,支撐這些產生變化的是不同地區不同支系的對服飾表達的不同內涵和不同審美。
△ 傣泰民族的不同筒裙
紋樣,是最表觀的刺激。就說迪奧的那條裙子吧,其實當時發布的還有一條黃黑格紋的,且在相關視頻里看起來前片開衩更明顯。
△ 同場發布的另一條格紋裙
但我幾乎沒看到有人將火力集中到這條格紋裙子上,除了媒體和廣大參與者可能都沒去看過那期發布會,只是在傳達的圖文信息上直接發表意見以外,還在于紋樣在這里已經做了非常具有地方特性的表達。格子+正面馬面結構,很容易就聯想到Kilt。
△ 迪奧同場發布的格紋服飾
△ 黃色格紋的kilt
要知道,迪奧黑裙子后面是否是個開衩的馬面一直到某位網友去買了一條來進行驗證,才算真的塵埃落定。
△ 網友拿來對比的裙子
△ 一些正面對開打褶的裙子
也就是說,前期其實是在形制還存疑的情況下發酵的輿論,那么如果當初選一條紋樣審美屬性強烈的裙子進行討論,情況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即便減配到純黑半身裙的地步,其實失去的也僅僅只是紋樣,就像前面舉例的民國純黑筒裙一樣,還是有很多因素可以顯示出它的地方性審美的。這也是我想說的,后續事態發展的微妙,或者不客氣地說是魔幻。
迪奧馬面裙熱點沒多久,就有博主聯系媒體特意穿了一條漢服明制馬面裙去逛當地的迪奧店,進一步引爆熱度。
△ 當時的微博截圖
隨后,因為被質疑這一舉動的動機,她貼出了自己穿漢服的舊照證明。我觀察的角度和大家不太一樣,因為我發現不論是她之前的漢服照片還是她穿去逛迪奧店的馬面裙,都丟失了服飾文化的本土審美。
△ 當事人微博截圖
她的漢服照就不評價了,關注本號的人應該都能看出來。她穿去迪奧店的、也是一些國外漢服愛好者們借口抗議時常常穿著的,使用馬面裙搭配了一套所謂的日常風。
△ 當時媒體引用的博主著裝
△ 媒體相關報道中的海外抗議人群
咱就打開天窗說亮話吧,所謂漢服日常風,就是在現代時裝的審美框架里,將其中一個或幾個配件偷偷換成漢服,從而營造出一種整體效果不突兀不違和的效果。所以,我很好奇她們是如何用這種方式來證明馬面裙是中國的,因為全身上下除了馬面裙,全部都不是傳統的,這邏輯還不如把馬面裙單獨舉起來呢。一邊說華流才是頂流,一邊穿著審美取向并不中華的服飾,是我對于這場爭議最大的疑惑。
△ 網絡圖片
△ 1981年,戴安娜穿著中國古董裙參加晚宴
我知道前面那段有人想說偷偷的用詞,我這不是專門給框起來了么。因為我所觀察到的,這種漢服日常風不僅僅是在現代時裝的框架里偷偷換了某幾個配件,還在文物背書這件事上偷偷改動了細節、比例、搭配等等,以使其更接近時裝框架。
還是馬面裙,我們單論裙子,現在的馬面裙很多都給加了kilt才有的皮帶扣。而迪奧那條裙子,也有這個皮帶扣,這也是一些博主認為這條裙子更大可能是kilt的論據質疑。前面被買到迪奧裙子的網友拿來對比的漢服商家馬面裙,也有這個皮帶扣,從而增加了相似程度。一時間,讓人難以分辨,究竟是誰往對方的方向邁出的步數更多一點。
△ 迪奧裙子
△ 漢服馬面裙
△ 文物馬面裙
△ 翻拍自書籍《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
可能漢服商家這么做,并非是為了反向去copy迪奧或kilt,而是因為JK制服裙子里有,三坑(漢服、JK制服、lolita裙)目前是幾乎不分家的。但歸根究底還是,雖然我們還會去仿制一些明清馬面裙,但我們自己已經在逐步失去對于馬面裙的傳統審美了。
△ 網絡圖片(漢服馬面裙)
還是迪奧的搭配,有人覺得連搭配都是跟中國的一樣,理由就是上面的衣服是明代主腰。
△ 網絡圖片
說實話,到這里已經算是無知者無畏了。且不說上面的衣服一看就是胸衣剪裁,并且在許多西方民族的傳統服飾里本來就是緊身小衣外穿的模式(迪奧應該是前者,因為品牌明顯更想吃女性主義的紅利),就說拿出來對比的也不是明代的主腰呀,而是商家根據西方胸衣設計過的,即在文物背書上偷偷做了改動。明代的主腰從尺寸、樣式、搭配、穿法都跟這個是有出入的(沒被別人倒扣個帽子就偷著樂吧)。
△ 迪奧拿來搭配的胸衣
△ 挪威傳統服飾
△ 明代主腰
△ 網絡圖片
可能有人要說了,商家為啥不能改,咱要復興不要復古。是能改,但傳統審美丟失還要硬改的后果是,很容易就改成了別人的審美。
如果說,迪奧裙子事件不論是非都要有一些可以讓我們有所反思、有所進步的地方,應該是從馬面裙開始一點點找回我們的服飾文化。這種服飾文化,不是打幾個褶、褶子夾角幾度這種,而是它的本土化內涵與審美。這種內涵與審美是無聲的,是獨特的,是世界上的人來看自己就能分辨出自哪里的文化,否則哪怕把公告貼到UEG大樓外立面上,也無法避免再次發生。
馬面裙的確是一個很典型的觀察對象,以為淘寶在售馬面裙來說,已經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審美取向。我們不談形制,只談審美,至少有這么幾類——
1,前面提過的,使用皮帶扣的馬面裙。多為純色,搭配方式與場景類似JK制服,設計上偏向校園風。
△ 網絡圖片(非馬面裙)
△ 網絡圖片(馬面裙)
2,漢服與日常兩穿的馬面裙,裙頭、系帶等用與裙身一樣或相配的材質,便于日常搭配時露出裙頭。裝飾上偏織金刺繡等華麗風格,紋樣多有創新或雜揉,或用書畫等特點鮮明的圖案。
△ 網絡圖片(馬面裙)
△ 迪奧同期發布的服飾
△ 網絡圖片(非馬面裙)
3,仿古馬面裙,目前常見于清漢女,漢服中只有早年的明制中有,多由某古董衣或文物仿制而來,裙頭多為白色且不留穿帶孔。
△ 仿清馬面裙
△ 早期漢服馬面裙
4,零散的中國風馬面裙,常有馬面獨立成一條的老毛病,尺寸會偏局促,多用抽帶松緊帶等。
△ 中國風馬面裙
看這些描述就可以猜出針對的人群分別是哪些了,也可以看出分化的源頭在于客群的需求。當然,實用性,或者說客群的適用性,是內涵與審美的一種內驅力。比較令人憂心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人并非是從傳承的馬面裙基礎上發展需求,而是本身就已經被他者化的馬面裙之上培養的審美。為什么我們現在的服裝設計師,只要一碰傳統文化就很容易有一種東方主義的效果(比如前不久寫過的《關曉彤的青花瓷禮服:為什么2023年了,還有設計師在吹工時!?》),是因為我們看古代與當初的西方看中國,效果是差不多的,都在將它當作一種神秘的保守的理想的烏托邦。
馬面裙還有一個不被產品名稱標簽,但的的確確也是傳承結果的,就是咱們號的老朋友,廣東地區流行的傳統婚服裙褂了。裙褂里面的裙子也是由馬面裙發展而來,早年還能非常清楚地看出有些是從闌干式發展而來的,有的則是從百褶裙發展而來。這兩種恰好也是馬面裙到了清代以后兩個最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 裙褂之裙
△ 翻拍自書籍《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
除此之外,還有結構上明顯異化的鳳尾裙,即便到了這個底部,依然保留著馬面裙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果我們不了解馬面裙,只看鳳尾裙本身,很容易就總結出它是一組細條配一條粗條的所謂形制。
△ 鳳尾裙
但我們了解了馬面裙,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明白這個分布是在延續馬面裙上的馬面與側褶。所謂了解服飾文化的歷史根源,也絕對不是僅僅為了知道它來自哪個民族哪個國家,而是它為何而來,這一路經歷過什么。然而,前者是口號式的、是簡單的,后者是學問式的、是難考的,所以人們往往只把知來處當作一個簡單好用的標簽而已。
對于如今的我們來說,與古代服飾文化存在著斷層是必然的,審美的建立便更需要閱讀量。迪奧事件所能帶來的熱度或關注,只是一時的,且只對部分人群有效,但即便這部分人群關注馬面裙的虛名歸屬也遠遠大于對背后服飾文化的真實追索。
服飾的閱讀量其實就是看過的資料、實物要足夠多、足夠細、足夠有思考,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起具有典型性的標準器,并且可以串成列、鋪成面。寫到這里才有空讓今天要推的書出場,感覺都沒人看到這里了。
《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是山東省服裝設計協會會長周錦私人收藏的一百多條馬面裙,算是很應景的出版物,也是罕見的馬面裙專題收藏圖錄了(希望以后可以越來越多這類專題性強的收藏圖錄或展覽)。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
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會認同這本書里的馬面裙,這里還不得不提另一個區別了,那就是傳世收藏的除了孔府這樣的逆天存在,基本都是清朝往后的。
有人用1998年迪奧就做過馬面裙衍生設計來證明它是一個慣犯,事實上,馬面裙的歷史足夠長、存世量也不算小,在海外就也有很大的收藏量,對馬面裙進行裁改或再設計的風潮一直存在。當然,也都是做成他們自己的審美,這也是為什么穿著古董衣(這點可見《老了,就是要穿所欲穿! | 服飾博覽》)或零星穿著一部分仿古服飾,并不能證明整體就是中國風。只不過相比這次的事件,以往的馬面裙全是晚期的馬面裙,很多已經不具備明代馬面裙的形制特征了。
△ 秀場上一些與馬面裙有關的設計
△ 使用馬面裙改制的服飾(網絡圖片)
△ 使用馬面裙改制的服飾(圖片攝自絲博)
至于很多人拿來津津樂道的混搭馬面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它本身是一條半身裙,拿來搭配各種上衣都是可以的。(相關文章見《油畫里的另一個東方:曾經有人如此迷戀過我的這身皮囊》)
△ 圖片來自絲博
△ 翻拍自書籍《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
而究竟是什么促使我們去再設計、再搭配呢?是實用的需求,是審美的導向。最初前后開裾的裙子,也并不為人所接受所喜愛,但實用的需求留下了這種裙子,審美的導向發展了這種裙子,才成為我們在不同時期看到的馬面裙,以及它的衍生服飾。
給閱讀理解不好的人提個醒,本文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形制不該被強調、日常化搭配不該被提倡。而是如果以迪奧裙子事件去觀察,這兩者無法拯救斑駁剝落的服飾文化。或許很多人各取所需,但服飾文化卻沒有得到獲益,反而不少人在走向一條異化的道路。這條路也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一條別人的路。
最后,再帶一下這本書,希望大家多看實物,多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審美認知。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