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抄襲馬面裙最新后續來了!中國留學生上街抗議:停止文化挪用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段時間迪奧抄襲事件發展可謂是一發不可收拾,朋友圈幾乎都被霸屏了。
僅是相關詞條就高達數十條,微博平臺總閱讀量更是直逼12.9億,熱度空前絕后,甚至引起了一場全民文化保衛戰。
法國的強盜基因真的是源遠流長。
我們的文化必須守住了。
誰也不曾想到一向自恃清高的所謂中高端品牌,居然如此堂而皇之的把拿來主義說成原創文化。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中華傳統文化要如何守住
七月下旬,迪奧上新了一條標價2.9萬元的秋冬款裙子。
在迪奧官網產品介紹中,這條裙子的設計靈感被稱為DIOR標志性廓形。
也就是說,這個裙子屬于迪奧文化的代表。
然而愛好漢服文化的中國網友對比資料后卻陡然發現,這條售價高達2.9萬的所謂廓形裙子。不止在靜態圖片中與馬面裙廓形相似,就連在動態視頻中,兩片共腰、裙門交疊以及前后開叉的結構都明顯是馬面裙所具有的特征。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要追溯它的起源,其實早在宋代就有形制,經歷一系列的發展變化,在明清完善并成為流行服飾。
但無論怎么變化,它的馬面結構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說到馬面結構,很多人都習慣和傳統的馬臉聯系起來。而它之所以叫馬面,網友稱可能是和古代城墻結構類似,也叫臺城。
有沒有發現兩者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凸起結構。從這里不難發現無論是所謂的建筑結構上的馬面還是馬面裙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歷史瑰寶。
但迪奧卻大言不慚地聲稱這條裙子是迪奧的經典廓形。
600多年前,甚至更早及存在的中華文化元素,為了標新立異非說自己是原創的行為,這比抄襲更令人氣憤。
因為一旦迪奧利用這個裙子打響了知名度,那么我國設計師若設計類似的作品,就會被視為剽竊創意,甚至支付高額賠償金。
這也是為什么國人在這件事如此抵觸,甚至破口大罵法國是強盜行徑。不少留學生為此甚至自發在法國迪奧專柜前游行示威,為馬面裙發聲。
只因為她們明白:馬面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守住。
拿來主義為何如此容易
要知道,我們在這方面吃的虧真的不算少了,在中藥傳承這塊尤為嚴峻。
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900多種中草藥項目被外國公司在海外申請了專利。
以銀杏為例,目前有關銀杏在國內共申報專利有68件,雖然外國人申請的專利只有4件,但卻幾乎涵蓋了銀杏的全部提取工藝流程。
導致大把的鈔票都被日本、韓國賺走。
而且更可怕的是90%的中藥專利申請均來自國外,90%以上的民族中藥沒有申請專利。
這意味著我們自己中醫技術正在被國外洋中藥卡脖子,這是何其的可悲。
然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近年來,以韓國為首的民間組織更是打著文化交流的旗號,直接將中國傳統文化據為己有。像刺繡、油紙傘、龍須糖、中國結、花燈、樂器笙、景德鎮的陶瓷,在這些人眼里這些傳統文化甚至成為了自己文化的標簽。
更離譜的是,就連漢字韓國也不曾放過,還打算給漢字與書法去申遺。
不僅韓國如此,美國也干過類似的事,而且更可氣的是他們還成功了。
我國古代匠人曾首創過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失蠟法。但卻在幾十年前竟被美國人直接竊取搶先申請了專利。
一想到老祖宗嘔心瀝血的文化結晶就這樣輕易被拿走,實在是讓人心痛。
更可悲可嘆的是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中華文化正在被移民。
不得不說知識產權保護真的迫在眉睫,在這方面我們真的不能太中庸,必須較真。
像迪奧這次赤裸裸的抄襲事件,就更不能忍了。
如果是像之前其它品牌注明借鑒中國元素,這樣的作品我們非常喜聞樂見。
但這種拿來主義的挪用,我們不接受,也不可能妥協。
這壞習慣我們不寵著。
而且馬面裙事件并不是Dior在中國的第一次翻車,早在2021年年底,Dior就曾因為不尊重中國文化,而遭網友炮轟。
2021年11月12日,在《迪奧與藝術》的展覽上,知名女攝影師陳漫攝影作品《驕傲的矜持》,就曾因展示的女性形象過于丑陋、神情怪異,而被質疑丑化亞裔女性。
可設計師卻表示這個作品并無問題。了解歐美文化的人大多知道瞇瞇眼向來就是辱華的標簽,也不怪國人敏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蠢就是壞。
而且Dior抄襲也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Dior2018早春系列瑜伽人印花,被印度一位設計師揭發其涉嫌抄襲。
但換個角度想,你也不難發現迪奧如此熱愛拿亞裔文化翻新,也恰好說明這個品牌的江郎才盡。
盡管丑聞不斷,但Dior的銷量卻沒受影響。
2021年10月,Dior首席財務官透露,過去三年Dior的銷售額增長了兩倍,今年更是逼近60億歐元
迫于輿論壓力和數百留學生們的示威,迪奧暫時下架了涉嫌抄襲的所有秋冬商品。
但對于此事,截至目前為止迪奧并沒有任何的道歉。
事已至此,這次丑聞事件想必一樣會在熱度消散后被人們所遺忘,迪奧依舊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作為時代的個體,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比起嘴上的抵制,我更希望傳統文化保護和知識產權的警鐘可以長鳴在每一個當局者耳畔。
魯迅先生曾呼吁青年,說些較真的話,發一些較真的聲音,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
而這一屆留學生身體力行做到了。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雖人在海外,但心和祖國常在。
希望每一個青年人都可以愛中國,愛中華文化。
因為這是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