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的名字真的來自城墻嗎?
之前在《我們問了揚之水,怎么看她的明代頭面名稱被質疑的聲音?》一文里提到過一點,就是孫機和揚之水在名物的考證上似乎非常注意名字的來由——比如,他們認為挑心是?髻正面中間的那個,就是因為那個簪子在佩戴時有一個挑的動作,并且雖然無法解釋分心命名的原因,但是從相識的詞匯組成看來,他們也認為兩者可能存在某種關聯。
而之前《納紗?戳紗?纏紗?看名字就暈了的刺繡針法,連博物館都沒搞清楚》一文里的針法名詞雖然有人表示了異議,但是咩咩老師也很強調一點,針法的命名皆有意義,多和表達動作的詞有關。
雖然這些命名規則在后人的解說里很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是找到名詞的來源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于這些事物抱有好奇心的人來說,最初可以發出疑問的部分也只有XX為什么叫XX。
本文要聊的馬面裙就是一個每個字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令人很困惑的詞。但是它又是一個高頻詞,因為它不但會出現在明代服飾里、清代服飾里,還會在民國服飾和戲曲服飾里出現,它是如此流行和普遍,這個詞的怪異也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了。
馬面裙為什么以馬面為名,這個問題一直令人困惑,直到后來發現城墻建筑之中有一個突出的結構也叫馬面,釋然了許多。這個發現與一些朋友聊到過,可能也在貼吧微博等處提到過,年代實在久遠,唯一可以找到的就是在2015年推送的文章《你到底適不適合學習傳統服飾? | 觀察力檢驗標準【馬面裙】》里提到了這點。
△ 文章截圖
這篇文章的閱讀量真心不高,卻也是讓一些有心人看到,視作某種真相到處搬運,并作為了包裝自己的產物,如海峽對面的漢服冷飯派大佬。
然而,城墻中的馬面是否和馬面裙真的有關系嗎?
從我國古代城墻中防御系統中的馬面來說,它的結構最早在《墨子》里被提及,稱作行城。它被稱作馬面至少在宋代就就有了,宋之前可能稱作卻敵。
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
——《守城錄》
城墻在古人的生活中遠比我們密切許多(如今很多城市的城墻大多在近現代城市建設中被拆毀,寧波市的城墻就是在民國時期花了十幾年被拆光的),雖然并非每一座城墻都有馬面,但有防御需要的城池都會保留馬面。馬面作為冷兵器時代在城墻上非常有標志性的投射,直到冷兵器逐漸被火炮取代才衰弱。
從上面這點可以推測出,對于過去的人來說,馬面這個詞作為城墻的重要構成應該是不陌生的,至少不會像我們一樣只聯想到馬或者牛頭馬面。
所以到明代提及馬面褶的時候,因城墻馬面結構非常容易聯想到凸褶。
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
——《酌中志》
但是我并不肯定,也沒有任何證據,因為在我之前似乎也沒人提到過這個問題,在我之后也沒有人進行過討論,只是進行了斷章取義的搬運。沒討論也就意味著,沒有人提出過疑問或異議。
因為所有提到馬面裙的書籍,不管是服飾、戲曲的還是文物相關的,都只是說明中間不打褶的光面稱作馬面,但是對于馬面的來源并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
【馬面裙】 裙類名稱,是中國傳統名稱,裙子兩側是折裥,中間有一段光面,俗稱馬面。有的還在馬面中綴以刺繡裝飾,按照西式裙類的名稱,這種式樣造型的女裙,稱間隔裥裙。
——《中國文物大辭典 》
百折裙前后正中間,留有兩塊長條不打折,上面繡花飾紋樣,稱馬面裙。紗質的馬面裙,可和襖、褂、帔等配用。花色品種較多,貧富皆飾,也可作扎靠的襯裙,或和旦角小衣包配套。
——《中國豫劇大詞典》
越劇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傳統大裥裙,前后有馬面,俗稱馬面裙 ,以后去掉后馬面,改為單馬面裙,經常用于老旦。傳統的魚鱗百裥裙往往作襯裙使用。
——《上海越劇志》
清代之裙,馬面裙是其典型,另有百褶裙、魚鱗裙和鳳尾裙等名目。所謂馬面是指裙前后兩個長方形的外裙門,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
可能是由于馬面裙的普及性,它幾乎沒有從中國人的生活里完全退出過,所以早期的一些書籍里馬面裙會被當做中間光面、兩側打褶的裙子的統稱,而馬面褶也會被當做是凸褶箱褶的同義詞。
△ 1983年《春夏女裝》
△ 2001年《裙子設計與制作》
△ 1997年《圖解服裝裁剪縫紉技術訣竅》
這些案例其實是用了傳統的名詞去套用了時裝裙的命名,但是當時的人在需要了解古代服飾知識的情況下也看懂了。如今很多人會做一些明代風格服飾的時裝化,反而有點像一種回到了原來的感覺。這個問題之前在《水手服+和服=? …關于國風服飾設計的過去和現在(日本篇)》談過,這里就不多說了。
之所以把馬面裙的問題重新拿出來說一下,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的時候粉絲不多,寫文也不多,也就比較隨性。但是就連知乎,我都看到很多人把馬面裙起源城墻馬面堂而皇之地當作確鑿的知識像路人科普了,點贊比我當年的文章閱讀數都高,覺得有些失控了。所以覺得有必要詳細地說一下。
下面是碎碎念
之前我寫民國旗袍的時候,說它們不修身,便有漢服活動家找了大量書籍里表示旗袍修身的句子發表在漢服及興漢相關公眾號里,表示可算終于打臉了。我的修身參考系是當代旗袍,而那些書里的參考系是清代旗裝,這種差別在斷章取義的人里是看不到的,或者裝作看不懂,也可能真的看不懂吧!
但是我覺得有說明必要的時候,還是會說明一下的(大多數情況下,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祥林嫂,以及正義感沒有充滿值的時候,我都更樂意看好戲)。
我覺得沒必要說明的時候呢?因為太多對我懷有敵意的人從我這里搬運知識點去賣弄,我以前也會忍不住跳出來指責,這些人就會反過來站在他們那一群擁躉面前表示你又不是萬物起源!,或者你看春梅狐貍又裝萬物起源了!
那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某些人搬運的時候請千萬不要斷章取義出錯誤來了,因為一旦被懂行的發現了,你們又扭頭說這是春梅狐貍說的,我因此而擔的罪名真的有點多,某些人因此也占得便宜有點多。
此處,就不點名了,說出事實導致別人名譽受損是要寫致歉函的!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貍 ?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