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穿馬面裙進店拍照,被迪奧制止了?中國網友到底在抗議什么?
迪奧涉嫌抄襲
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事件
還在延燒
女子穿馬面裙進迪奧拍照被制止
這兩天頻頻沖上熱搜前排
據都市快報報道,近日,浙江杭州的包女士身穿馬面裙在迪奧店鋪里拍攝,被工作人員制止兩次。
據包女士描述:她在迪奧店鋪內逗留了五分鐘,拍攝兩段視頻,時長共48秒,而后被工作人員請出店鋪。之后包女士在店鋪門口拍攝11分鐘,商場工作人員前來告知不允許拍攝,理由為所有拍攝需要取得商場許可,雙方溝通無效,包女士結束拍攝。
對于此次行為,包女士稱:拍攝沒有商業用途,因之前看到迪奧馬面裙事件,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發聲:馬面裙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不希望迪奧這樣的不尊重借鑒。
數以萬計的網友為之點贊:比迪奧的好看多了中國馬面裙!迪奧文化挪用!
迪奧做了什么?
撞款馬面裙還嘴硬
此前的7月15日,有網友發文質疑法國奢侈品牌Dior迪奧發布的一款半身裙。這款售價高達29000元的黑色半身裙高度撞款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但品牌的介紹里只字未提與馬面裙的關系,而是稱其款式為標志性的Dior廓形。
還有網友表示已前往迪奧店面試穿,確定這條新款裙裝采用的是前后裙門重疊前后開衩側邊打褶等馬面裙細節。
引發批評后,Dior只是在中國內地官網下架了原本的半身裙,而未做出任何回應。而在海外官網,甚至是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官網上,這款半身裙仍然有售。
英國官網仍有售,價格為2700英鎊。
這引發諸多網友不滿,紛紛指責該品牌抄襲文化挪用文化剽竊。迪奧抄襲迪奧馬面裙等關鍵詞,多日來輪番沖上熱搜。
中國日報記者
今天用英文三問
迪奧抄襲馬面裙事件
中國日報微博寫道,迪奧的種種行為都透露出一個信息:高端奢侈品牌迪奧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市場沒有絲毫的尊重。中國人在現代也穿西裝打領帶,可我們從不會說這些設計是中國原創的。中國文化從來都是開放包容的,如果迪奧在這條裙子的簡介上注明靈感來自中國馬面裙或者坦誠一點,直接說這是馬面裙,中國網友還會這么憤怒嘛?相反,我們還會為中國的服飾文化走向世界而感到欣喜。
何為馬面裙?
明清時期漢族女性主要裙裝樣式之一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穿著時四個裙門兩兩重合,裙側面打裥,從正面看時狀似馬的面部,從而得名馬面。
重慶民進會會員、《漢服通論》作者張夢玥介紹,馬面裙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服飾研究者提出的學術性概念,屬于現代研究者總結歷史提煉出的詞匯。在古代,有‘馬面’‘馬面褶’等詞匯,指服飾部件和元素。
馬面裙具有圍合式馬面褶旋裙結構三種基本特征。資料顯示,馬面裙雛形源自宋代旋裙,即兩片式圍合裙。目前所見完全具備馬面裙形制結構特征的實物,最早是在宋末元初的墓葬。
漢服體系馬面裙演變圖。受訪者供圖
馬面裙是中國明清時期漢族女性主要裙裝樣式之一,山東博物館日前曬出館藏的藍色織金妝花緞裙,這條馬面裙是孔府舊藏,一般推斷為衍圣公夫人的服飾(衍圣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它有著端莊大氣的藍底,纏枝四季花卉紋、回字紋、鸞鳥紋、花翟紋等典雅華麗的妝花紋飾,被稱為明代傳世馬面裙標桿。
@山東博物館 表示,在明朝,各個階層的女子都非常喜歡穿馬面裙。制式簡潔的明朝馬面裙有著大而闊的裙擺,往往裝飾有裙襕,其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動物類紋樣,如龍鳳,象征吉祥和美好姻緣;植物類紋樣中,牡丹代表富貴、菊花代表益壽延年、蓮花代表玉潔冰清,同時也是佛教的紋飾。馬面、褶裥和裙襕的組合,使馬面裙貴氣優雅,讓人穿著起來甚是端莊雍容,落落大方。
盡管從裝飾到風格出現過一系列的變化,但馬面裙的基本結構一直存在并延續。在當代中國的古裝影視劇,如1987版《紅樓夢》中,女性角色大量穿著馬面裙出場;以清末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橘子紅了》,也可見馬面結構。如今粵港等地結婚時新娘穿著的嫁衣鳳褂裙,也依然可見馬面裙的痕跡。
1987版《紅樓夢》中的裙裝。
張夢玥說,滿清時期,在漢服體系崩潰之后,馬面裙剪裁逐漸偏離和喪失漢服原有的形制結構特征,該款式邊緣化,以個別元素形式遺存殘留。
而如今隨著漢服熱的興起,不少電商推出了改良版馬面裙,對長短、花色等進行改良,使之更適合現代人的穿著習慣,也讓馬面裙更多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多地中國留學生抗議
23日,法國巴黎的華人和留學生身穿馬面裙,在迪奧旗艦店門前舉牌抗議,呼吁迪奧停止文化挪用。活動發起人@巴黎五號幸運兒 @留洋大明少女蘭若若 @泛滄浪zy 等人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批現場圖,眾多留學生舉著或穿著馬面裙,手持請尊重我們的文化停止文化挪用的標語,走過香榭麗舍街頭。
同一天,加拿大多倫多也舉行了我為馬面裙正名活動。留學生不但身穿馬面裙現身說法,還特意做了傳單,向前來圍觀的人群宣傳中國文化。
圖源:小紅書@請給我來一份Lucas謝謝
就連男生也不甘落后。北京的袁女士爆料說,近日她在逛國家博物館時,看見一名穿馬面裙配白襯衫的男子。旁邊的游客認為,他在身體力行支持傳統文化。
文化挪用和法律界定的抄襲
概念一樣嗎?
在此次事件中,文化挪用成為一個高頻詞匯。這個詞語多指將本不屬于本地的異域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借用過來,從而對本地的文化形成影響,也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和現象,近似于文化剽竊。
不過,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張偉君表示,他并沒聽說過在知識產權法中有文化挪用這樣的概念。他認為,如果文化挪用是指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們相互吸收和借鑒各自不同的傳統和經典文化,一般來說不屬于知識產權法所禁止的抄襲行為。
張偉君表示,文藝圈、設計圈或學術圈人士所稱的抄襲的范圍,經常會大于法律意義上的抄襲,比如思想和觀點的剽竊很可能構成學術不端,但這樣的做法未必構成侵犯著作權,所以很多人所說的抄襲并不等于著作權法所禁止的抄襲行為。
他認為,馬面裙作為傳統服飾,他人無論如何借用都不太可能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抄襲。當然,公眾從輿論或道德上去批評這樣的借用,甚至說它是抄襲,這與法律評價不同,是另一碼事。
我個人認為,這種借用很難定義為抄襲。北京匯祥律師事務所律師戴嘉鵬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各種圖案設計都是有傳承和相互借鑒的,在沒有明確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下,很難把這種傳承與借鑒判定為抄襲。同時,著作權、專利權這種法律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也是有期限的。
馬面裙等傳統服飾的文化符號
應該如何保護和傳承?
其實,西方品牌不是第一次使用中國元素,也不是第一次使用馬面裙元素。1997年,迪奧首席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的第一場春夏高級定制時裝秀上,就出現了大量中國元素;其后的秋冬成衣秀上,他再接再厲推出了全系列的中國風,其中就有剪短的馬面裙。由于加利亞諾直言靈感來源是好萊塢第一位華裔明星黃柳霜和昔日上海的月份牌女郎,這兩場秀被中國網友親切地稱為海上花系列。
因此,從事服裝行業的祝先生認為,此次迪奧翻車最主要的原因,是使用了中國的傳統服裝元素卻絕口不提,反而變成了品牌標志。網友也紛紛表示,如果只是
正常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大家都可以理解,但自稱原創實屬不妥。
戴嘉鵬表示,本次事件中大家爭議的焦點似乎并非知識產權保護,而是對民族既有文化的保護。他認為,單純從法律層面講,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有期限的,而傳統文化只能靠繼承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讓它在新時代獲得新生。一些從傳統文化中再發掘出來的、具有獨創性的內容是可以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對于這些作品,創造者要增強法律意識,及時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對一些中國獨有的工藝、技術、配方等,也可以采取商業秘密的方法進行保護。
張夢玥表示,服飾是一種語言,能夠滿足特定的場景和社交需求。除了體現個人身份、特點以外,在一些外交場合,服飾也能代表國家和民族的身份。我們需要形成自己的漢服體系,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只有碎片化的東西,可以被別人隨意挪用,成為陪襯和點綴。張夢玥表示,要以我為主,吸收借鑒別人的長處。最根本、最直接的保護方式還是‘活態化利用’,讓它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大家了解、熟悉它,才會去保護它。
中國古稱華夏,何為華夏?
禮儀之大,故稱夏
服章之美,謂之華
服章之美不僅是華麗典雅的外觀
也包含著傳統文化與美學精神
我們除了明確反對文化挪用之外
更要開足馬力文化輸出
讓世人知道中國文化的傳統
不止旗袍和刺繡
還有更多獨特、有趣
并且可以沿用至今的好東西
話匣子綜合自都市快報、新京報、上觀新聞、央視新聞等
編輯:玫瑰砂
責任編輯:陳敏
-本文完-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系后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