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制的重要部分——馬面裙,你知道多少?
中華文化數(shù)千年,漢服更是經(jīng)歷無數(shù)波歷史的洗禮。那么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漢服,你知道他有多少種形制嗎?好了小伙伴們,請別數(shù)啦。漢服的形制實在是太多了,就算你了解一點,但也很難了解的透徹全面。
大家穿漢服時知道馬面裙嗎?有沒有穿過它?當然,你或許穿過它,但還傻傻的并不認識它。那么什么是馬面裙,如何辨別馬面裙?今天我就帶大家好好的認識一下馬面裙!
馬面裙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作為中國古代漢族女子的主要裙式之一,它又被稱作馬面褶裙,在漢服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結構是前后里外共有4個裙們,兩個裙門相互重合。外裙們一般配有裝飾,內(nèi)裙門的裝飾則相對較少有的甚至沒有。
在馬面裙的側面,裙腰一般用白色的布制成,多有白頭偕老的寓意,最后再搭配上繩或紐用以固結。
作為明清時期漢族女子的流行款,馬面裙的風格是有變化的。從明代的小清新到清代的雍華貴,再到民國的質(zhì)樸美。雖然它一直在變化,但它的結構卻曾未消失,并且在形式上有了豐富,有著更多獨屬于時代的風格。
在宋代,旋裙作為當時的主要流行款已經(jīng)能看出來一點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你一定想不到,這種裙子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的,為方便當時女子騎驢而設計的。
在陜西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部分侍女像上馬面裙的影子。由此可見,馬面形制在宋代就有出現(xiàn)和一定的普及。
形制雖然悠久,但馬面裙的樣式可未停止變化。到明代,馬面裙還具有一定的防走光功能。
而馬面裙為何稱之為馬面呢,是否它長得跟馬面一樣呢?原來馬面裙之所以稱之為馬面裙,是因為人體穿著于身上的前后兩裙門,而裙門又被稱為馬面,所以該類型結構亦稱為馬面結構,亦為馬面裙。
而構成馬面的這兩片布,又叫做裙聯(lián),一片為一聯(lián)。而這種形式在明代,是男女通用的馬面裙式。
在身體的兩側,主要用于打褶的部分被稱為裙脅。而在束腰處,馬面裙一般稱之為腰頭,在晚清民初時老百姓們喜歡用白色棉布做腰頭,多有白頭偕老的意思。
馬面裙最為漢服中的常見形制,講究雖多,但處處承載著故人的美好寄思。這樣有意思的裙子,真的是穿一次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