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服飾,馬面裙的由來和歷史
馬面裙的由來和歷史。
馬面裙起源于宋代,是為方便女子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長裙。它的名字來源于裙子前后各有一塊布料垂下,像馬的兩個面孔。
馬面裙的雛形源自宋代旋裙即兩片式圍合裙,由兩片面積相等且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在制作時這兩扇裙片會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然后再縫連到裙腰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面裙的風格也在不斷地演變:明代的馬面裙注重清新淡雅,用精美的工藝和絢麗的色彩展現出那個時代女子的婉約之美,同時也成為了高貴華麗的宮廷服飾,有嚴格的穿著規范和禮儀要求。到了清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馬面裙制作技藝的不斷進步,它變得更加華麗富貴,并更加注重體現女子的曲線美和風情萬種。
而到了民國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馬面裙卻依然保持著其秀麗質樸的風格,成為那個時代女子表達自我追求時尚的一種方式。不過由于不適應當時的社會風氣,它也逐漸走向衰落。
然而在當代社會中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古代服飾的審美興趣增加,馬面裙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它不僅被視為一種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象征,在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和舞臺表演等場合穿著,還經過重新設計和創作,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