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衣裳清代時尚流行單品“馬面裙”
古代時尚單品有哪些?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清代的時尚單品——馬面裙。
清代裙子的基本形制是馬面裙。所謂馬面最早見于在明劉若愚的《明宮史》中 曳撒的記載: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兩旁耳。 馬面裙由兩片相同的裙片組成,穿著時需要將裙腰上的扣子或繩系好。其中裙的兩側(cè)打褶裥,由兩邊向中間壓褶,稱為順風褶。一般腰裙多用白色布,寓意白頭偕老。
NO.1
什么是馬面裙?
關(guān)于馬面裙的定義,黃能馥先生曾在《中國服飾通史》中說:兩側(cè)有折,裙門和裙背加紋飾,上有裙腰與系帶。而后,東華大學服裝與設(shè)計學院包銘新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近代女裝實錄》中也說馬面裙是中國古代主要裙式之一,最典型的馬面裙流行于清代,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nèi)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cè)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jié)。
馬面裙為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cè)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形成的光面,俗稱馬面。裙子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呈平鋪扇形,兩側(cè)褶裥越多,扇形的弧度越大。
清代馬面裙結(jié)構(gòu)
NO.2
馬面裙的來源與發(fā)展
馬面裙源于宋遼,興于明清,于民國時期退出歷史舞臺。
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人們專門設(shè)計出一種功能性很強的的開胯之裙——旋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提到: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
宋代的旋裙發(fā)展到明代,逐漸形成馬面裙。在明代,裙子的質(zhì)地、裝飾和色彩等因?qū)哟蔚牟挥枚兄鴩栏竦膮^(qū)別。富貴人家的裙子面料多為絲綢,普通人家則多用較為粗制的面布。裙子整體簡單大方,色彩明麗,給人一種清爽、淡雅的感覺。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品,明,曲水如意云綢夾裙
清代的馬面裙是在明代裙式的基制上進一步衍變而來的,后逐漸發(fā)展成為清代漢族女子的日常裝束,形成一種獨特的裝飾風格。此時的裙裝相比于明代顯得繁蕪、華麗。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品,清,馬面裙
NO.3
馬面裙的圖案
在清代前期,馬面裙的圖案更加豐富,有龍紋、鳳紋、海水江崖、亭臺樓閣、云紋和蝴蝶花卉等不同種類的圖案,每一種紋樣傳遞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如龍鳳紋樣大多出現(xiàn)在皇帝及妃嬪的服飾中。同時,在民間龍、鳳還象征著男女之間的美好姻緣,寓意龍鳳呈祥。而魚的紋樣,則有了年年有余,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
在植物花草類紋樣中,通過不同植物身上所具備的不同品質(zhì)而被人們賦予不同美好寓意,如牡丹代表富貴,蓮花代表圣潔,菊花代表益壽延年,百合象征百年好合等。
這些圖案在形式上多呈現(xiàn)出半適合紋樣的特征,即圖案底端適合裙門的四方形狀,上端靈活多變。裙門四周(腰頭除外)有緣飾,一條到多條不等。直至清末,裙門結(jié)構(gòu)依然存在,但裙子圖案卻在逐漸消失,最后僅剩緣飾。
清代大紅色三藍繡花蝶圖馬面裙
綠緞地彩繡四龍八鳳紋馬面裙
NO.4
馬面裙的面料特征與裝飾物
馬面裙兩側(cè)的褶如果打了又細又密的裥,則稱為百褶裥。為了使這些細褶不走形,人們會以一定的方式用細線衍縫交叉串聯(lián)固定褶裥,穿著者行走時,裥部形似魚鱗鱗甲,故人們又將其稱為魚鱗百褶裙。
《清代北京竹枝詞·時樣裙》中有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袷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jié),都著魚鱗百褶裙。的記載。
銀紅暗花綢彩繡花鳥紋魚鱗百褶裙(左)/以魚鱗百褶裙為靈感的時裝設(shè)計(右)
有的馬面裙上還會裝有各種飄帶,末端系金銀鈴鐺,走起路來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故又名叮當裙,或 響鈴裙。
清末,馬面裙的側(cè)裥逐漸被襕干狀的飾物所取代。因此,這種馬面裙又稱作襕干裙。其形式與百褶裙相似,兩側(cè)打大褶,每褶裥鑲襕干邊。裙門及下擺鑲大邊,色與襕干相同。由于在清代流行鑲滾,所以市場上出現(xiàn)了專售花邊襕干的商號。滾花裝飾雖耗工費時,但經(jīng)久、耐用。
清代馬面襕干裙
而鳳尾裙是一種由彩色條布接于腰部的條狀女裙。這些布條會在末端裁剪成尖角形狀,因形似鳳尾而得名。其中兩條較闊,余均作成狹條,每條繡以不同花紋,兩邊鑲滾金線,或綴以花邊,背部則以彩條固定,上綴裙腰,穿著時配以襯裙,多用于富貴之家的年輕女子,普通人家的姑娘出嫁時也多有這樣的穿著。
這種搭配多流行于清乾隆、康熙年間,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九云:裙式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品,清,鳳尾裙帶
但因鳳尾裙的布條之間空隙較大,且布條長短不同,故不能單獨穿著,常作為附屬服飾系在馬面裙之外。鳳尾裙在裝飾上與馬面裙有對應之處,前后有類似于裙門的平幅,平幅上繡有龍鳳等圖案。在清代末年,出現(xiàn)了將鳳尾裙縫于馬面裙之外的服裝形制,兩者合二為一,故人們又將其稱為鳳尾馬面裙。
彩色緞地繡龍鳳紋鳳尾裙
清代五彩云紋暗花綢彩繡百褶鳳尾裙
明朝末年,裙幅增至十幅,腰間的褶皺越來越密,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月華裙。其制始于明末,流行于清初,多用于士庶階層的年輕婦女。清代葉夢珠《閱世編》卷八載:數(shù)年以來,始用淺色畫裙。有十幅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飄揚絢爛,因以為名。然而守禮之家,亦不甚效之。
NO.5
馬面裙退出時尚舞臺
民國初期的馬面裙在風格上繼續(xù)清的款式、色彩和工藝。但與之不同的是,馬面裙的制作過程逐漸簡化,后走向衰落。隨著馬面裙馬面、側(cè)裥和裙腰等結(jié)構(gòu)的消失,馬面裙也逐漸由圍系之裙演變成為套穿之裙。最終,中國女子的裙裝服飾融入了世界服飾的海洋。
本文正文部分內(nèi)容引自賈璽增著《中國服裝史》
清代除了馬面裙這一時尚單品之外,還有在古裝劇中大家所熟知的花盆鞋哦!想要了解更多清代服飾文化,可以從下面這兩本書中學習哦~
書籍推薦
《中國服裝史》《中外服裝史》
作者:賈璽增
東華大學出版社
這兩本書詮釋中外服裝史發(fā)展脈絡(luò),演繹服飾風尚歷史變遷,圖示設(shè)計要點與精彩細節(jié),解讀文化內(nèi)涵與象征意義,海量舉例名師大牌歷史元素時裝設(shè)計案例,詳解歷史素材時裝轉(zhuǎn)化的技巧與方法,比較不同品牌應用相同歷史元素的設(shè)計差異和風格特點,尋找與理解歷史題材時裝設(shè)計之奧妙,在中外服裝史與時尚流行之間搭建變通橋梁與轉(zhuǎn)化路徑,舉一反三、活學活用中外服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