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風穿出門,甲辰龍年街上為何流行馬面裙
今年春節,作為漢服標配之一的馬面裙成了火爆的新年戰袍。在售賣服裝的直播間,不斷有買家詢問是否有貨;在地鐵、景區、博物館等場所,也隨處可見穿著羽絨服、大衣的姑娘,衣腳下露出飛揚的馬面裙。打開央視春晚,中國傳統紋樣創演秀《年錦》,又讓人們看到了宋錦馬甲、香云紗外套、刺繡馬面裙等傳統服飾的東方美。
多個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1月以來,漢服的搜索量暴漲,馬面裙成為漢服品類下熱度最高的單品之一。作為我國漢服生產銷售基地之一的山東曹縣,今年以馬面裙為主的龍年拜年服裝銷售額已超3億元。
馬面裙為什么突然火了起來?
視覺中國供圖
從博物館里走出來的新戰袍
山東博物館里的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明)、蘇州絲綢博物館里的黃色暗花綢繡花馬面裙(清)、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紅色暗花綢繡人物地景紋魚鱗馬面裙(清)……在很多博物館,都能欣賞到古人織就的精美馬面裙。
視覺中國供圖
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馬面裙火了以后,網上出現了不少穿著馬面裙騎馬的照片和視頻,這讓很多人誤以為馬面裙跟騎馬有關。但實際上,這里的馬面跟動物并沒有太大關系。馬面裙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即為馬面。
蘇繡青年傳承人、姚繡品牌主理人姚蘭告訴記者,馬面裙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2022年某國外大牌發布的一條黑色中長半身裙,因其版型與中國傳統馬面裙相似而引發超量關注,這也讓更多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服飾的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穿著它。
其實之前漢服的討論熱度也很高,但是漢服穿著門檻高,需要搭配整套妝發,內外統一,也需要穿著者對其形制有一定的了解。但馬面裙不同,因為它百搭、通用,所以很多年輕人選擇它成為人生第一款漢服。在姚蘭看來,馬面裙不管是日常通勤、旅行或者一些重要場合都是適穿的,對身材的包容度也很高,這是它能流行起來的基礎。
穿著馬面裙去法國盧浮宮,去俄羅斯圣彼得堡、去東京聽霉霉(美國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春節期間,把國風穿出門成為一種潮流,甚至有不少人還穿著馬面裙走出國門。有年輕人曬出自己在國外景點的打卡照片,配文是:漂亮的不是我,是中華上下五千年!
南京藝術學院服裝系主任姬益波認為,這些漢服愛好者、cosplay愛好者、國風推廣者的博主們形成了一股潮流,在新媒體時代助推了馬面裙的流行,而徐嬌等演員的穿著宣傳也讓馬面裙進一步破圈。
但歸根結底,街上流行馬面裙源于年輕人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馬面裙的火熱體現當下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南京一名中學生在商場試穿馬面裙。
艾瑞咨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漢服行業市場規模為101億元,僅占服裝市場的0.8%;而到了2023年,僅雙十一期間,淘寶就賣出了超過73萬條馬面裙,能鋪滿105個足球場。馬面裙的出圈,意味著漢服已經從小眾逐漸走向了大眾。
馬面裙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頻度越來越高。有老師穿著馬面裙上課,有閨蜜們穿著馬面裙約著喝咖啡,也有不少準新人穿著它去民政局領證。馬面裙的形制類似于百褶裙,但有一種莊重的感覺,加上織金、織銀等工藝,誰能拒絕閃閃發光的自己呢!揚州漢服愛好者葉子說。
相對平民的價格也是馬面裙出圈的關鍵因素。過去,一套漢服動輒上千元,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而街頭流行的馬面裙,在直播間里一兩百元就能買到。
一個小縣城成了宇宙中心
全國每賣出三件漢服,至少有一件來自曹縣。馬面裙的爆紅,讓山東的一個小縣城——曹縣也走進了大眾視野。
新華社圖片
春節期間,曹縣賣了3億馬面裙依然供不應求的話題登上熱搜,一些年輕人迫不及待地開啟了反向旅游。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年初五在漢服基地的探訪感受:刷直播刷到說工廠已經開門了,帶著尋找商機的激動,迎著太陽出發了。不得不說曹縣真的是家家戶戶做漢服,走街串巷,‘數碼印花’‘布料’‘壓褶’……每一步的分工都如此和諧,一個個小村莊成功脫貧。
商機,也催生了很多轉身。浙江海寧一家窗簾廠,就跨界做起了馬面裙。
馬面裙和窗簾的布料感覺很相似,都有緞紋,面料也很厚!姬益波說,馬面裙上身穿著之所以顯得莊重、高級,跟它的傳統形制有關,也跟它所用的面料有關,元朝和明朝的馬面裙多使用織錦面料,而清代馬面裙則是用純色的緞面縫制,用高級錦緞做材料,打褶后裙子可以保持挺闊的效果,更能彰顯東方人的文化精神。
回顧曹縣的崛起,潑天富貴并非一蹴而就。
曹縣在去年就預判了今年馬面裙會火,過年約40%的商戶沒有放假;3億馬面裙中僅淘寶村大集鎮就賣了1.5億元,鎮上還住著400名回鄉賣馬面裙的大學生……媒體的爭相報道,勾勒出一個小縣城的成長史,從中也可見鄉村振興、縣域發展、電商經濟、返鄉創業等這些時代熱詞的聚焦。
新華社圖片
從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的山東人口第一大縣,到吃服裝飯走上致富路;從生產婚慶服裝、演出服、漢服,一直走到今天的馬面裙,曹縣的起飛,是踩準了電商和國潮的時代機遇,也是一個腳印踩著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數字時代,互聯網基因里的創新屬性,讓一個小縣城生造出來一個新的土特產來。
如何讓新中式成為一道風景線
當新中式服飾的代表馬面裙成為一道別樣風景線時,對于傳統家紡行業來說,機遇就在一念之間。
江蘇省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陸梅表示,江蘇的服裝企業也在悄然入局新中式,無論是服裝設計還是面料,不少企業都在嘗試加入傳統中國元素。
蘇州盛澤鎮是我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被譽為千年綢都。盛澤本地一家旗袍、新中式服裝旗藝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他們主營旗袍高定,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從去年9月份開始拓寬了新中式服裝的品類,銷售不錯,還有客戶專門找來要做馬面裙,為此他們去年還設計了兩款馬面裙。他說,新中式的服裝,其實很有內涵,一方面是要遵循設計的形式美法則,服裝款式、面料選擇、工藝都相當考究,例如一字扣的縫制,鑲、嵌、滾都十分考驗技術。馬面裙文化歷史悠久,講究更是多種,它的長度為什么要距離腳背兩厘米,做六幅還是七幅,褶裥的余量,其中都有學問。
這位負責人透露,新中式火了以后,提花面料的價格漲了不少,像宋錦,去年就炒到了1300塊一米。我們鎮一家專門做宋錦面料的廠子,去年一口氣就增加了五臺機器。不僅是宋錦,所有的傳統面料包括桑緞、絲綢等,都在漲價。他說。
參賽作品《盛不盛開·花都是花》
記者注意到,江蘇每年舉辦的紫金獎服裝創意設計大賽上,馬面裙也激發了國潮設計的無限創意。其中,參賽作品《盛不盛開·花都是花》將馬面裙的寬松剪裁與褶皺設計巧妙地與羽絨服的保暖性和蓬松感相融合,呈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時尚風格;參賽作品《以至柔克至剛》,以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靈感,對馬面裙進行再設計,并加上珠子表現靈動之感。《錦繡前程》則是以馬面裙為靈感設計的一套國潮校服,將數碼印花技術與彝族的馬纓花圖騰相結合,并汲取了敦煌壁畫的豐富色彩。
《以至柔克至剛》設計圖
《錦繡前程》設計圖
姬益波同時也是第十屆紫金獎服裝大賽終評評委。他認為,從旗袍、漢服到馬面裙,傳統文化的復興催生了新的消費需求,也給產業發展帶來了突破點、創新點。目前很多馬面裙的現代設計,都在材料選取和應用領域進行探索,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增添更現代的表達。
穿上馬面裙,創新不失初心
馬面裙改變的不僅是產業,還有人。
過完年上班第一天,在機關工作的辛佟佟分享了自己穿著馬面裙上班的經歷。領導只說了一句‘裙子挺漂亮的’,并沒有特別的反應。在漢服愛好者眼中,這份平常對待顯得尤為珍貴。
1992年出生的小川,熱愛漢服已經七八年。她回憶起當初穿著漢服上街,總有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她,甚至有人問:姑娘,你是演員嗎?姑娘,你是不是在拍戲啊?
如今,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改變。在熱門景區走上一圈,這種變化體現得尤為明顯。2月23日傍晚,記者來到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探訪。剛進門,就碰到一個穿著馬面裙的姑娘跟著攝影師匆匆往外走。她告訴記者,現在漢服寫真很流行,自己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刷到年輕人在博物館、景點拍的漢服寫真,很漂亮,于是也來跟風體驗一下。
南博、蘇博都有人穿著漢服自己去拍照,也有人找專業的漢服旅拍館,他們會負責幫你做整套妝造并選好打卡點。我今天選的套餐是拍兩套衣服,白天在老門東,晚上去秦淮河。姑娘還沒說完,攝影師就來催促她了。
在老門東的大街小巷里,這樣的穿越場景并不少見。比如,一對情侶迎面走來,男生穿著羽絨服,女孩子則是從頭到腳一身古裝造型,兩人一古一今就這樣毫無違和感地并排走著;又比如,在一條又長又窄的巷子里,兩個閨蜜正在對著手機鏡頭整理漢服,準備直播。記者看到,很多來到景區里的小孩子也都穿著馬面裙。
因工作原因,孫先生經常在老城南一帶行走。他告訴記者,早幾年前就有人來老門東拍漢服照,但那時候的姑娘一般是穿著便服來,在景區的廁所里換上漢服,拍完再換回來。而現在,年輕人都是直接穿著漢服上街了,有的就在門口的漢服店租一套穿。
如今,老門東附近已經集聚了數十家漢服館。孫先生說,這些店真的就像雨后春筍一樣突然冒了出來。他說,老門東在十年的發展中,附近的商戶也經歷了一些更替。一家茶飲店關門了,更多的創意咖啡涌現出來;而這些漢服店門面,有的過去就是一些糖煙酒雜貨小店。
職業跟著興趣走,是當下不少青年的擇業觀。在小川看來,漢服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小川過去從事智能交通信號工作,去年5月辭職后,在南京大報恩寺博物館內開了一家20平方米的漢服館,為游客提供漢服拍照打卡服務。
創業前,小川做過市場調研。她發現游客更喜歡仙女風格的漢服和照片,因此唐朝形制的漢服更受歡迎。她原本想在老門東外盤一個店,但一直沒有機會,店鋪一有空出來,很快就被租走了,很搶手。后來她干脆把店開到了網紅博物館里。
春節期間,小川的店生意火爆。很多客人來體驗漢服文化,既體現傳統文化,又兼顧舒適性和美感的馬面裙,成了她們的首選。
辛佟佟說,普通玩家更注重穿著好看、方便,而很多資深漢服愛好者則更關注工藝、形制,和設計靈感的出處。雖然現在不乏一些賺快錢的小作坊,但也有很多設計師老老實實跑博物館,認認真真做功課。她聽一個漢服品牌創始人分享過一個故事,說自己的一個客服因為被買家咨詢得多了,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最終考上了一所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
對于不斷涌現的漢服館,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范寧的觀點是,景區要好好地把它們養好,因為它們好了,景區肯定也好。
在自媒體時代,傳統文化是引流的好手。正因為如此,如今不少景區在上新項目前,都會開一個體驗場,組織年輕人穿著漢服來游玩,然后再把照片、視頻宣發出去,吸引更多游客。每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要量體裁衣。老門東不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那么宏大,那就要在公共空間打造出輕量級的、具有品質的、別出心裁的、有記憶點的場景上發力,而穿著馬面裙的姑娘在這樣的場景里回眸一笑,穿越古今,是景區最生動的廣告。范寧說。
新中式火了,馬面裙火了,這讓70后的文史愛好者常先生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電影拍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講述的是棉紡廠女工陶星兒沖破舊觀念的束縛,穿上漂亮的紅裙子,大膽追求生活之美的故事。人們的穿著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愛好、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從追逐國際潮流到中國傳統審美基因的覺醒,馬面裙的走紅,也是中國人在服裝審美上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甲辰龍年,呈現出有趣的兩面,一面創新,一面復古。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因為復古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我們帶著過去走向未來。馬面裙的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創新不失初心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