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年增841%,最美馬面裙展來了,并不像馬臉卻能找到198種中國傳統色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服裝表演專業的一對姊妹花,身著自己配搭的馬面裙裝,攜手走進蘇州河畔的上海紡織博物館,參觀當天啟幕的衣生萬物 傳統重構——五色華彩馬面裙專題展。兩人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這套國風行頭只花了300元左右,與展覽上明清時代的五彩馬面裙相得益彰。事實上,像她倆一樣,不少觀眾都自備馬面裙前來觀展。
古代五彩馬面裙。徐瑞哲 攝
《2024抖音電商女性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該平臺馬面裙訂單量同比增長841%。刷屏出圈中,不少人未必知道馬面裙其實長得并不像馬臉,而是與古代城墻的馬面結構相關。它們被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包銘新譽為中國裙裝的集大成者,也堪稱中華傳統服飾中最漢族的主流女裝。
古今國風依然。徐瑞哲 攝
包銘新弟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賈璽增解釋,這里的馬面并非馬的臉,而是指敵臺、墩臺、墻臺,它是探出城墻的一個字母T結構,可與城墻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最早見于《墨子》中的《備梯》與《備高臨》,因外觀狹長形如馬面得名。而馬面裙的裙門,跟這種馬面的形狀特別像,所以就被叫作:馬面裙。可以說,馬面裙起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流行。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身穿馬面裙的后妃們)
中國古代的裙由多塊裁好的衣片組合而成,有些地方需要拼縫,有的地方相疊而不用縫合,有些部位需要收褶或打裥,露在外面的部分會施加各種裝飾,或提花或繡花或印染或加金……作為國內較早開展馬面裙相關研究的學者之一,包銘新也是聯合策展人上海紡織博物館館長賈一亮的導師,他認為,馬面裙集合這些特征于一身,是中國古代裙子長期發展的結果和產物,稱之為‘中國最美服飾之一’實至名歸。
穿著馬面與裙裝合影。徐瑞哲 攝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馬面裙的色彩被再度彰顯。與馬面裙展按五行五色分為赤、青、黃、白、黑5個正色單元展陳的立意相似,辦展之際國內第一部馬面裙學術專著《中國最美服飾叢書——五色華彩馬面裙》問世,也首次從中國傳統色彩角度展開體系化研究,歸納出198種中國傳統色分類,制成華彩·國色色卡第一版。
(《中國最美服飾叢書——五色華彩馬面裙》書影)
《中國最美服飾叢書》的第一本選擇了擔當國潮頂流的馬面裙,后續還將從具體傳統服裝形制和配件出發,如云肩、挽袖、褙子、襦裙等不斷深耕。翻開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部厚重新書,堪稱裝進書頁里的服飾展覽——106件馬面裙實物詳情,200張高清紋樣結構細節圖,真實再現馬面裙之美。全書聚焦國色,對馬面裙所呈現的百余種傳統色提取分析,表達中國傳統色彩的審美特色。
(多色暗花緞盤金打籽繡人物庭院紋闌干月華馬面裙)
(紅色暗花綢綴納紗繡八仙紋鳳尾裙)
比如多色暗花緞盤金打籽繡人物庭院紋闌干月華馬面裙,色彩十分豐富,有粉、淺藍、紅、紫、月白、水紅、深藍、黃色等,并在綢地上起亮花,其花卉紋飾為佛八寶,寓意吉利。裙兩側一并鑲嵌有玄青色的闌干邊30條,闌干邊不僅可以起到遮擋拼縫的作用,還可以加固拼縫處,其簡約色澤、絲光走向和絢麗的暗花緞形成鮮明對比,尤為華美絢麗。
觀賞赤色系的馬面裙展區。徐瑞哲 攝
對于裙身,通過刺繡、拼布等工藝進行紋樣裝飾,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又如紅色暗花綢綴納紗繡八仙紋鳳尾裙的紅色暗花緞地,采用納紗等繡法繡制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紋樣,兩側各裁成8條。前后馬面部分的紋飾相同,以各色彩絲繡制遨游云海的飛龍,龍首、龍尾則采用孔雀羽線繡制。八仙紋樣位于裙兩側的彩條之上,造型生動有趣,繡法工整,配色豐富。
(鏤空地三藍打籽繡八仙過海馬面繡片)
據悉,此次五色華彩馬面裙展覽由上海紡織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海瀾中國傳統服飾與色彩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從國際博物館日起至7月18日,在上海紡織博物館三樓專題館舉行。
題圖來源:徐瑞哲 攝 圖片來源:除資料圖片外,文中照片均 徐瑞哲 攝
題圖說明:觀眾身著馬面裙觀展。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