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面裙的科普
裙這一服飾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流變,大致可以概括為:漢唐時期流行圍系之裙、宋代出現門襟之裙,明代形成結構相對固定的馬面裙。中國古代裙子在清末達到了發展的頂峰,形成或發展了拼縫、圍系、疊褶、門襟、包邊等工藝特色,出現了百褶裙、魚鱗裙、闌干裙、月華裙、鳳尾裙等名目的清代馬面裙。在一篇名為《史更幾興廢,物華常流傳——馬面裙的始末、解構與重組》的文章中,作者祁姿妤總結,清代馬面裙的五種基本特征:一是拼縫;二是由前向后圍系;三是疊褶;四是有門襟;五是鑲有闌干邊。這五種設計元素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們在古代首次出現之時,其所屬政權的統治者民族身份均不相同,并且這些元素的使用者的性別身份也有所差異,作者列了下表進行介紹:
圖來自《史更幾興廢,物華常流傳——馬面裙的始末、解構與重組》由此,馬面裙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厚重的歷史積淀才成為后世的面貌。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研究者孟暉認為,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現在宋代,成熟的馬面裙是在明代形成,是明代女服最有特色的服飾之一。另外,在清代,漢裝女服一直都穿馬面裙,延續到民國初年,是非常富有歷史的一種服飾。
馬面裙的形制雖然都以馬面裙為名,但是如上所述的五個因素的各種消長變化,也會讓馬面裙呈現不同的樣貌。采訪中,《歷史的衣櫥》作者、服飾史研究者顧凡穎向澎湃新聞介紹:在明代,馬面裙男女均可以穿著,至清人入關以后實行男從女不從的服裝法令,馬面裙就作為漢族女性的服飾保留下來,進而在裙邊增加了襕干邊或多重鑲邊,既起到加固作用,也添加了裝飾元素,由男女通用的裙子變成了只有女人才穿的裙子。另外明清的馬面裙在制作手法上也有區別。明代馬面裙主要是褶裥馬面裙,是將矩形面料折疊成褶裥,褶大且是活褶;而清代常見的襕干馬面裙,則是直接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縫制成裙,巧妙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結構,取消了褶裥,面料與面料之間的拼縫用條狀襕干裝飾形成立體效果。
馬面裙分類示意圖在《晚清民初馬面裙的制作工藝研究——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馬面裙為例》論文中,作者丁奕涵基于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馬面裙的實物,對馬面裙的款式、工藝以及發展演變歷程方面進行了研究。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馬面裙前后有平整的矩形裙門,使穿著者站立時端莊挺拔,落座時不易壓皺裙子;裙兩側有細密褶裥或以裁片拼合,均分了人體正面向側面轉折的角度,使馬面裙由正面到側面過渡自然,從各個角度欣賞都能達到立體完整的效果。
比如在傳播最廣的、最有理有據的七十二煙塵博主的視頻中,她很專業地從四個角度進行對比,分別是:都采用了兩片共腰式,就是兩片裙片縫在同一個腰頭上;裙片不縫合,穿起來會走光;有四個裙門;合抱褶,在兩邊胯部設計了對開的褶子。
15年前在上海出現的中國裝束復原小組,一群年輕人們聚在一起,考察史料典籍和文物書畫,買來縫紉機和面料,自己動手縫制古人的衣服。在淘寶上,在2019年,漢服市場規模就已突破20億元,根據一些淘寶博主介紹,現在經營漢服的商家一度出現古墓派——即醉心于由出土文物或者古畫中研究服裝的形制,為大家科普極為準確的漢服知識和復原漢服的人。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中唐時期敦煌供養人裝束復原作品高校隊伍中,在一次關于漢服的會議中,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艷介紹,在2014年,北京服裝學院創建一個新的專業,叫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專業方向,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在服裝高校里面專注于服裝設計的專業,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個角度進行培養的一個專業方向:我們相比較以往的女裝、男裝、運動裝服裝品類的劃分,在這個專業的培養上,引入了非常多的,無論從國學素養的培養,還是從傳統技藝的掌握,其實都是引入了很多外部的資源,加大了對這個專業方向學生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識的培養。楚艷介紹,從2012年開始,北京服裝學院就跟敦煌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各大文博機構,合作了大量古代服飾的復原,主要集中在漢唐服飾,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對于材料、色彩、圖案的美學研究和原材料的復原、工藝的復原等方面做了許多探究,在2018年《國家寶藏》的第二季新疆博物館那一集中,就出現了楚艷團隊復原的一系列唐代的服飾,包括復原的三尊人俑初唐的服飾,以及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的包含了漢族、西夏等民族服飾。楚艷也認為,對中國服飾最好的傳承與創新,就是要做到知來處,明去處。
楚艷團隊復原的唐代服裝以前人們往往只在蒙學、婚典這樣隆重而稀少的場合才有可能選擇穿著漢服,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去了解歷代服飾的形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漢服,這就是一種與傳統文化的親近,是一種古物新生的生命力。
公 眾 號:IBIE國際形象禮儀測評標準中心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