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幾百年的馬面裙,怎么現在才火?
今年以來,馬面裙的火熱可謂有目共睹。
隨著楊冪、關曉彤等明星在晚會節目中身穿馬面裙演繹傳統服飾的文化之美,這件從宋代旋裙發展而來、漢服體系中明制的當家花旦,一躍成為佳節戰袍,并且活躍在當下人們日常生活的種種場景里。
楊冪亮相2024河南春晚,演繹明制風華
關曉彤身穿明制襖裙亮相2024央視春晚
而在商業層面上,馬面裙不再只依托漢服品類存在,反而成為帶動漢服出圈的現象級爆品,甚至有了品類專區。
曾經,提起漢服總會給人一種距離感,那是仿佛只存在于遍布塵埃的史詩或是熒幕古裝戲里的雋永之美,只能由一小部分熱愛且專業的人欣賞并傳承。
微博@陳喜悅耶
而今,這條璀璨了百年、曾一度蒙塵的裙子,以其靈動而典雅的裙擺,掀起了人文審美、商業供給乃至傳承觀念的變革。
徐嬌身穿馬面裙出席金雞獎,成為標志性事件
馬面裙為什么能從一眾漢服款式里出圈?絕不僅僅是明星同款那么簡單。
馬面裙的流行,是近年來漢服熱的一股支流。
我們常說的漢服,并非單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族人的民族服裝,更為注重漢人這一民族屬性。
歷史上各朝代服飾中,明朝漢服文物留存數量較多、保存較完整,為漢服考據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想要入坑漢服,繞不開明制,而馬面裙則是明制漢服中最具代表性的單品。
微博@我不是小馨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季軍
清華大學學生松風漢服社名譽社長
馬面裙是由古代胡服演變而來的一種下裳,源于宋遼,興于明清。
在 《中國服飾通史》中,馬面裙被解釋為:兩側有折,裙門和裙背加紋飾,上有裙腰與系帶。由此可知,馬面裙主要由裙門、裙聯、裙脅和腰頭四個部位組成,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寓意白頭偕老,以繩或紐固結。
馬面裙形制圖
馬面裙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形成一個光面,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兩聯裙幅部分交疊形成的裙門襟即前馬面;從身體前方圍系起來后,在身后又交疊成新的馬面,即后馬面。
明·蔥綠地妝花紗蟒裙
究竟為什么稱之為馬面?
這里并非指動物的馬,而是形似古代用于軍事防御的墩臺,名叫碼面。墩臺高聳突出,兩側有高低起伏、形似裙褶的防御墻;而墩臺的長方形外立面,與中間裙門形成的光面相似,馬面通假碼面,由此得名。
來源:小紅書@明孝陵景區的設計獅
馬面裙的雛形可追溯至宋代的旋裙。其形制比較簡單,起初是方便社會底層女性騎驢而設計的功能性裙裝,很快在彼時上層社會乃至宮廷中流行開來。
而后經過遼金元時期各地經濟往來以及多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旋裙逐漸在明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形制,也就是馬面裙。
微博@陳喜悅耶
明代馬面裙在形制上并不復雜,兩側打褶,以舒適為主,因此在裝飾風格上偏向于清新雅麗。到了清代,漢人女子在樣式上承接明代,而馬面和裙襕的裝飾變得較為繁復,褶子細密,褶子之間還有鑲邊,衍生出百褶裙、襕干裙、鳳尾裙等多種形制。
清·粉色提花紗花蝶紋魚鱗褶馬面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清·杏色暗花春綢綴補繡百褶馬面裙
旅順博物館藏
褶裥是馬面裙的顯著特點,歷史上最多可至百褶。明代的馬面裙是將矩形面料折疊成褶裥,裙裥從腰頭到裙擺不縫死,稱為活裥;裙子從前后兩邊開始向身子側面壓褶,稱為順風褶。裙子下擺張開,裙褶隨走動一張一合如水紋一樣擺動,靈動秀美。
既入得廟堂,也宜室宜家。馬面裙承載了古人的手工藝智慧,其雅致之美,體現在裙面的紋飾上。
圖源@后物堂
馬面裙的紋樣主要集中在裙擺的位置,下部花樣繁復而向上逐步簡化,圖案紋樣由單獨的刺繡織物和大面積的刺繡織物這兩個大類組成。
圖源:遠山黛傳統服飾工作室
有一條被稱為明代傳世馬面裙標桿的妝花馬面裙,裙面點綴了各式各樣的妝花紋飾,上部為織金纏枝四季花紋,下部有三道裙襕,從上至下為織金鸞鳥紋、花翟紋和鈴鐸羽葆紋。
明?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
山東博物館藏
這件馬面裙所采用的妝花緞是南京云錦中織造工藝最復雜的品種,堪稱中國絲綢史的工藝頂峰,至今仍無法用機器替代。一塊料必須兩個人同時織造,一個人控制圖案,一個人控制顏色,一天最多只能織5厘米到6厘米。
裙擺處以五彩絲線挖織鳳穿牡丹和蓮花瓔珞紋,織物用色十分注重對金線的運用。
有富麗雍容的妝花馬面裙,自然也有清麗典雅的刺繡馬面裙。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也是明制漢服的經典單品。無論從結構、材質或是審美方面,都詮釋了明代中后期的馬面裙風尚。
清·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暗花紗羅是明代制衣常用的布料,較為挺括,透光可見精美的紋樣,穿著紗衣行走在陽光下,頗有日高花影重的意蘊。清風拂過,裙擺翩飛,輕盈如同馮虛御風。這條花鳥裙布料的暗紋是折枝梅花,與雪白的裙身呼應。
在一個裝飾區填充四季風物的設計,繼承自宋代流行的一年景,象征長久繁榮、富饒美好。
馬面裙的紋樣題材眾多,不同的紋飾圖案象征著不同的寓意,大多為吉祥紋樣,比如松竹梅組成的歲寒三友,蓮華和魚組成的連年有魚等。常用的還有祥云、萬字、如意、龍鳳、百花、百獸、八仙、八寶、八吉祥等吉祥圖案。
圖源@后物堂
馬面裙上的各色紋樣,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期盼,也點亮了穿著者的日常生活,不失為一種實用的浪漫主義。
曾經,漢服圈推崇、講究復原形制,也有了約定俗成的漢服禮儀:穿漢服出門時,應該像古人那樣,做好妝發,穿戴整齊一套漢服。朝代混搭、古今混搭的風格不太被接受。
馬面裙的出圈走紅,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傳統的漢服穿著規則。隨著明星效應和文化傳播的助推一再引起大眾對馬面裙的興趣,也為馬面裙創造了走進日常生活的契機。
日常妝造難以撐起隆重的整套漢服,但馬面裙恰到好處地兼顧了傳統文化元素和實穿性,除了配套的傳統服制,馬面裙與襯衫、T恤、毛衣以及大衣外套等現代服飾搭配出入日常生活場景并沒有違和感,精致的裙擺令人眼前一亮,又不會顯得過于華麗和突兀。
而且,馬面裙的板式以及穿著方式對身材也很友好。
漢服下裙普遍是圍攏式的穿法。馬面裙既可以從前往后穿,也可以從后往前穿。
先把一片圍攏的系帶從裙腰的打孔處穿出來。
另一片圍攏的系帶繞圈后打結,用以固定裙腰避免滑落。
對于沒有打孔的馬面裙,在穿著時將兩片圍攏后,里片稍微上提,把系帶拉出來。
裙腰處折一個角,翻下來。
系帶繞圈,打結即可。
穿著好后,前后兩片光面重合。
以上穿法演示來源:B站@七十二煙塵
傳統馬面裙穿法是上衣不扎進裙子里,遮肉顯瘦效果極佳,馬面裙兩側的褶裥可以修飾胯部。
微博@陳喜悅耶
與現代服飾混搭之后,如果選擇將上衣扎進裙子,可以搭配腰封調整身材比例。
作為漢族女性襦裙制中裙子的主要樣式之一,以及明清女性著裝中典型的裙子款式,馬面裙代表著中國古代女性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理念,即輕結構、重裝飾、含蓄自然、釋放身體的禪宗美學思想,留下了符合世人審美的歷史與文化印記。
從博物館、教科書上的文物,到穿在自己身上成為一件妥帖的服飾,馬面裙的走紅與出圈,既是華夏文明復興之路上的一個縮影,更讓人們看到了屬于漢服的、真實的生命力,也在一次次穿著、分享、討論中啟發如何更好地將其傳承。
任何一種傳統文化的復興,都離不開當代人的參與。傳統服飾的形制固然凝結了古人的審美,但古人絕妙智慧之處,恰恰在于為其準備了擁抱新生的變革之可能。
馬面裙的新生也提醒著我們,守護并傳承漢服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自信大方地穿出去。
監制
寧李Sherry
責編
Yee
設計
Billie
鳴謝
山東博物館
孔子博物館
B站@七十二煙塵
微博@陳喜悅耶
微博@我不是小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