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詩詞里的漢服馬面裙
圖文來自:玉棠淸暉漢服社,特別聲明:本號本號除原創文章外,其余文章均為原作者觀點,發布主要是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藏在詩詞里的漢服|馬面裙
以詩詞為引,共赴一場服飾之約。
綠羅裙·東風柳陌長宋 · 賀鑄東風柳陌長,閉月花房小。應念畫眉人,拂鏡啼新曉。傷心南浦波,回首青門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前言
馬面裙,又稱馬面褶裙,是明代女性的主要裙式之一。
圖1-1 孔府舊藏 蔥綠地妝花紗馬面裙
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時期出現了一種可以開胯的兩片裙——旋裙,這就是馬面裙的雛形。
圖1-2 福建黃昇墓 旋裙
馬面裙在宋末元初時逐漸定型,到明代則完全定型,它作為女子日常穿著的裙裝從明代初期一直流行到民國初年。
名稱由來
馬面裙擁有四個光面(裙門)裙門兩側打褶,這樣特殊的結構類似于城墻上的馬面結構
馬面其實是建筑上的詞匯,以下引用維基百科:
敵臺,又稱馬面,是在城墻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樓式建筑,在正面或兩面突出城墻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強防御與攻擊墻底敵軍。
圖2-1 平遙古城 馬面結構
馬面裙可能是服飾史中的稱法,明代其實沒有使用馬面裙這個詞匯,只有將裙門結構稱之為馬面,而未使用馬面裙一詞。
圖2-2 朱舜水《談綺 野服衣裳》
基本結構
馬面裙是經典的兩片共腰式結構,即兩片布重疊,裙頭相連成一片的結構。
圖3-1 梯形褶馬面裙的結構示意圖
馬面裙相較于宋代的旋裙,其裙子兩側打褶,中間還有一段光面(裙門)。整條馬面裙共有四個光面,穿著以后兩個裙門互相交疊,只能看到兩個裙門。
馬面裙兩側的褶子有特定的對數,一般為三對褶或五對褶。而馬面裙的褶子打法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等寬的平行褶(圖2-2),一種是上窄下寬的梯形褶(圖2-1)
圖3-2 平行褶馬面裙的結構圖
不同結構的馬面裙也有著不同的穿著效果。
圖3-3 不同馬面結構的穿著效果
百迭裙?馬面裙?
上面說過,馬面裙是經典的兩片共腰式結構,且馬面裙有兩對共四個裙門。
有一些馬面裙的褶子比較細密,所以常常和百迭裙混淆,然而我們要知道,百迭裙的文物出現在宋代,搭配的是直領對襟衫和褙子,而且結構是一片式的,裙子左右兩端僅留有一對共兩個光面。雖然穿上身的感覺跟馬面裙很像,但是內部構造和時代,是完全不同的。
圖4-1 宋百迭裙結構
下圖左一為宋百迭裙的穿搭示意,其余為馬面裙的穿搭示意。
馬面結構的應用
在明代,馬面結構的應用十分廣泛,從最高等級的禮服——朝服,到日常百姓的穿搭皆有應用。女性的馬面裙一般搭配短衫,長衫,襖等等服飾,應用十分廣泛,在此不做過多敘述。
馬面結構比較特殊的方面在于它不只是女性服飾專屬,在男裝上(以禮服為主)也有體現。下面我們從明代朝服開始談起。
下圖所示明代朝服下裳,兩片共腰,馬面結構。
朝服一般應用于重大場合。
圖5-1 孔府舊藏 朝服下裳(馬面結構)
下圖為朱舜水《談綺 野服衣裳》,它記載了明代特殊服裝形制——野服中的下裳結構,同樣也有馬面結構的出現。
野服,是明代官員燕居時所穿服飾。
圖5-2 朱舜水《談綺 野服衣裳》
下圖為曳撒(yìsǎn),其在深衣結構中融入了馬面結構。
曳撒屬于明代的一種常服,各個階層的人民均有穿著。
圖5-3 曳撒
諸如此類的服飾實例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敘述。
總結
馬面裙為明代女性服飾的一種,其雛形為宋代的旋裙。馬面裙是兩片共腰結構。裙子兩側打褶,中間有兩對裙門。
馬面裙與百迭裙沒有關聯。
馬面結構并不是女性專屬,馬面結構在男裝里也有體現。
參考資料
[1]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
[2]梅影詩魂-梅雪無名,【科普文】馬面裙購買指南1.5版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
往期回顧:
歡迎加入漢服資訊微信群,有意者可加微信號:han-qiuye,驗證信息:漢服
為防屏蔽、失聯,請點贊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