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憑什么成為時尚圈的新頂流,千年演化歷史告訴你~
重慶巴人博物館,等你探訪神秘巴文化
這個新春
穿馬面裙拜年、游玩
成了街頭巷尾的亮麗風景
憑借古典與現代融合的簡約之美
馬面裙瞬間成為爆款新春戰袍
一時間,供不應求
實際上,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漢服
經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
早已從小眾愛好變成大眾熟知
本期,我們將為您揭開
馬面裙背后的歷史
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服飾的魅力~
01
Mamian Skirt
什么是
馬面裙
馬面裙,由馬面和褶裥(jiǎn)組成,又名馬面褶裙,是中國古代裙式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于宋初具雛形,明清時期最為流行。馬面一詞作為服裝出現,最早是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
馬面裙設計一般為兩片式,前后光面,左右打褶,最早本是方便婦女騎驢的開胯裙,因其裙擺寬大,裙幅飄逸,便于騎行,而流傳甚廣。
馬面一名
從何而來
02
Mamian Skirt
圖源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
馬面原指的是一種防御設施,亦稱墻垛墩臺。系凸出于城墻外側與城墻一體建造的防御性設施。多為長方形,少數為方形或半圓形。一般寬度為 12~20米,凸出于城墻8~12米,間距 50~120 米不等。
有些馬面上建有敵樓;相鄰馬面與城墻形成了三面合圍的防御體系。馬面作為城防設施,最早見于內蒙古自治區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三國以后在中原地區逐漸流行。唐宋時多為夯土版筑,明清時隨著城墻夯土包磚,馬面外皮包砌城磚。
裙門形制圖 圖源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
因為與裙門相似,所以馬面褶裙這種褶裙就俗稱馬面裙。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馬面裙形制圖 圖源央視新聞
馬面裙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形成光面。馬面裙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平鋪開來是扇形,兩側褶裥越多,扇形的弧度越大。
03
Mamian Skirt
馬面裙
發展歷史
宋·褐色羅印花褶裥裙
圖源成都日報/丁清華《以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文物為例:南宋貴族婦女的華衣美服》
對于馬面裙的由來,一直以來有許多猜測。比如有人認為,馬面裙最早由遼代女裝發展而來,也有人認為馬面裙源自宋代旋裙,即兩片式圍合裙。而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圍合裙,則至少可上溯到殷商時期。
五代后唐·《獲鹿圖》局部
圖中描繪了開胯服在馬背上的使用情景。
圖源圓明園遺址公園
宋代的裙子便已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了。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開胯之裙。孟暉在《開衩之裙》中道: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地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
宋代的旋裙在明代時逐漸發展成為馬面裙,因中央的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平整光滑,兩邊帶有對稱的裙褶,形似古代城墻中的防御性建筑馬面,因此被稱作馬面裙。
明·《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圖中的后妃宮女都穿著典型的馬面裙,說明馬面裙的形式在當時已經成熟。圖源圓明園遺址公園/《清代馬面裙的形制結構與裝飾工藝研究》
明代時期,京城人士大多喜歡著馬面裙,上至一國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但不同的階級在馬面裙的質地、裝飾和色彩方面都有著嚴格的區別。
例如山東博物館的明星藏品——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集富貴、典雅、奢華于一身,便是屬于貴族女子的馬面裙——一般推斷其為衍圣公夫人的服飾(衍圣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也有可能是孔府其他尊貴女性的穿著。
明·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
這種妝花緞的織造工藝已經達到了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頂峰,因此被稱為明代傳世馬面裙標桿。圖源央視新聞/山東博物館
以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為例,其下部有三道裙襕,從上至下為織金鸞鳥紋、花翟紋、花翟紋和鈴鐸羽葆紋。圖源央視新聞/山東博物館
明代馬面裙往往裝飾有裙襕(裙底以及膝蓋位置飾以各種紋樣的寬邊,稱為襕),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動物類紋樣如龍鳳,象征吉祥和美好姻緣;植物類紋樣中,牡丹代表富貴,菊花代表益壽延年。
此外,明朝的馬面裙較為簡潔,馬面褶大且疏,為活褶,轉動起來宛若月華,所以又被稱做月華裙。
明·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
該裙以紅、綠、藍、黃、黑等絲線繡出山石、小橋流水、牡丹、石榴花、蝴蝶、翠鳥、燕子、鸞鳳等紋飾,整體較為簡潔。圖源央視新聞/山東博物館
清朝是馬面裙盛行的時代,清代女子服飾承襲了明代傳統,在繼承明代裙式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衍變,逐漸發展馬面裙成為清代漢族女子的日常著裝,并成為了清代女子的標志性裙式。
清·翁府君夫妻影像軸
圖中女像著立領長衣配藍底三對褶馬面裙
圖源天水市博物館
馬面裙款式特征最大的特點便是刺繡,明清貴族女子會選擇在馬面裙的裙門和邊緣配以花草植物等紋飾,不同的紋飾圖案還象征著不同的寓意,例如蓮花象征冰清玉潔,石榴葡萄象征多子多福,百合象征百年好合等,從側面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
清·漢族綠緞雜寶花卉刺繡闌干裙
圖源成都日報/民族服飾博物館
晚清·漢族女式百褶裙
圖源圓明園遺址公園
同時,清代馬面裙的裝飾意味日益濃重,側裙幅或為細密褶裥而成的百褶裙,或為鑲飾縱向襕干緞邊的襕干裙,裙面刺繡花樣豐富,緞邊裝飾考究,無不凸顯了中國傳統女紅技藝的精湛。
馬面裙成熟于清朝,是明清時期漢族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并一直延續到民國。隨著時代更迭,馬面裙的風格也由明代的清新素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端莊質樸,但其基礎形制基本確定。
民國·藍底繡鳳穿牡丹紋繡花裙
圖源天水市博物館
民國初的馬面裙在風格上仍然繼承發展著清代那寬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復雜的工藝,并開始與外來西洋元素相融合,體現出中國女性高超的創新能力和手工技藝。
禮儀之大,故稱夏,服章之美,謂之華,服裝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不僅體現了外在的規范,更反映了內在的素養,故中國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之稱。
如今,新中式穿搭走紅,馬面裙穿搭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中,上班、逛街、吃飯等場合都能穿,一些設計師也從馬面裙的圖案紋樣中找尋靈感,將漢服元素逐漸融入現代服飾的發展中……這是中式美學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創新交融。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成都日報、山東博物館、滁州市博物館、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清代馬面裙的形制結構與裝飾工藝研究》、丁清華《以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文物為例:南宋貴族婦女的華衣美服》
圖片來源:攝圖網、央視新聞、山東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圓明園遺址公園、成都日報、民族服飾博物館、第一文物修復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