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和歷史之于我
馬面裙起源于宋朝,流行于明清,是明清時期漢族女子著裝中典型的款式。
我年少時巷子里一個十分美麗的姐姐,穿過一條粉色的馬面裙,美得耀眼。媽媽告訴我,裙子是那姐姐自己做的,那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那位姐姐不愛讀書,只愛美。她的父親和爺爺從事祖傳殯葬和祭祀用品生意,我曾在村里最老的人去世時見過他們做出來的衣服、鞋車和各種各樣的道具。最后那些美麗道具沿著一條崎嶇的山路被一群人跟著一家送葬隊運到山里燒掉,那繁華景象至今都讓人難忘。
那位姐姐的臉上卻總掛著淡淡的笑意,她的笑容就像是與生俱來的。偶爾被人指點家里生意的不吉利,她似乎從來沒在意過。
媽媽說,因為國家提倡白事從簡、破除迷信,她們的生意也越來越簡單。
不知那手藝會不會逐漸失傳?
有一句話,不知是誰說的:歷史是生活的教師。
我很喜歡這句話。
當我懂得歷史的重要性時,已經有了自己的歷史,便在一位老師的幫助下學著從過去的成長中去認識自己:我到底是什么個性的人,我有哪些專長和喜好,我想走向什么樣的目標?我為什么會成為過去的我?我從父母身上繼承了些什么。
每當這樣反省時,就會有一種對自己的路越來越清晰的喜悅。
老師對我說:
硬幣有兩面,如果我曾在某方面很消極甚至因此跌倒過,這方面積極的方向或許就是我通向理想人生的鑰匙。
《舊唐書》里有一句話: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偶爾能跳出來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
曾經給一個男孩輔導學習,男孩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男孩本是一個快樂的天使,父母離異后媽媽很快有了新的家庭,他變得少言寡語。
無論同學、老師還是熟悉的人或陌生人只要不是對自己的親人,男孩說起話來總是諾諾的,聲音就像蚊子的嗡嗡聲。
但是,當他和自己的媽媽吵架時,頻率立刻提高到50分貝,常常含怒帶怨。
以前常被夸贊的孩子如今卻總被媽媽訓斥,被老師不喜歡。男孩似乎很不情愿接受自己的出身,他的媽媽又覺得他過于自卑。
直到有人和男孩媽媽指出:你們從某一天開始在相互嫌棄,這不是他的錯。
男孩媽媽才驚醒:是自己使得孩子承襲了自己歷史的負面影響。
歷史里藏著未來。如果能偶爾做自己歷史的旁觀者,客觀正視自己的歷史,是一件很難得的好事。
一段光輝的歷史,是榮耀的。就像馬面裙,做服裝設計的中國人可以從這里找到新時代美麗流行的元素,設計出漂亮的現代裙子。但是在我們放下自己成績的時候,確實有人從我們的歷史中去借鑒,做得比我們更好,那首先也是他人的善于借鑒。
《史記.日者列傳》中寫到:
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如果有一段歷史,哪怕充滿了悲傷。可在那段悲傷里,有著教訓,而這教訓使我在以后可以有真正成長的機會,我就去擁抱它。
我得讓自己愛自己的歷史,心疼那傷痛,不是把更多的怨放在別人身上。
我對待它更好的態度,不是別人怎么待我,而是去弄明白我做了什么使別人那樣對我。
我要正視自己。
愛上自己的過去,才能夠真正愛上自己的現在。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
不能汲取三千年歷史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
也很喜歡這句話。
謝謝你讀我的文,感謝你的留言。有時候我會因為別的工作沒來得及更新,請你等我,我會及時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