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歷史馬面裙:從歷史到設計
▼以下的冷蕓時尚圈討論是就行業問題的討論及總結。這些分享屬于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并不代表冷蕓個人觀點)。希望通過此種方式能讓更多行業人士受益!
提到馬面裙,人們會聯想到許多場景。如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難碰到身著馬面裙的人,與之擦身而過。其中既有將馬面裙作為日常穿著的,也有在宴會場合、旅游打卡時特意選擇馬面裙的。就連不少明星名人也對馬面裙情有獨鐘,在各大電影節的紅毯上,馬面裙的身影愈發頻繁。
在古鎮景點,馬面裙更是隨處可見。周莊、同里、蘇州等地的步行街上,許多游客和當地人都身著馬面裙,或漫步閑庭,或拍照留念。一些景區甚至專門提供馬面裙租賃服務,方便游客體驗穿越時空的樂趣。
去年,一位走大西北環線的游客就發現,很多團友都選擇了馬面裙作為拍攝航拍大片的著裝。照片中,大家身著飄逸的馬面裙,在蒼茫大漠中漫步,畫面氣勢非凡。
西安作為一座漢服文化深厚的古城,馬面裙也備受推崇。高家大院服裝博物館中,珍藏了不少馬面裙的精美展品。游客們紛紛慕名而來,流連于馬面裙獨特的設計和精湛的工藝之中。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仿佛天然就與馬面裙有著某種默契。
那么,馬面裙是從何時開始走紅的呢?很多人會提到迪奧(Dior)的一條半身裙。這條裙子無論是在廓形還是細節設計上,都與馬面裙有著相當高的相似度。尤其是裙身兩側的褶皺,更是與馬面裙的經典元素如出一轍。當時官方介紹中提到這條裙子借鑒了old korea的元素引起了國內廣泛爭議,但不可否認,它的出現讓馬面裙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去年,就有公司在年會設置dress code時,好幾位設計師特意選擇了馬面裙作為著裝,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然,要真正探究馬面裙的歷史淵源,還需要深入挖掘中西方服裝史。比如,不妨考察一下歐洲歷史上的裙裝款式和廓形,看是否在早期就存在類似馬面裙的設計,再流傳到亞洲;還是迪奧直接復制了這一經典款式?畢竟,服飾的交流和演變向來就是一個動態而復雜的過程。譬如拿破侖時期的歐洲,也流行過類似裹裙樣式的服裝。
(圖片來源:央視頻截圖)
迪奧的樣式符合前后開叉, 有前后馬面, 又有側面打褶,而且是一個裹裙的結構。 所以當時就掀起了馬面裙文化保衛戰。
(圖片來源:知乎 漢服資訊)
之所以稱之為馬面裙,是因為跟馬有關系嗎?有一種說法是這種裙子的形制跟馬本身沒有關系,而是指古城墻上的馬面,是一種軍事防御結構。
給大家看一下平遙古城的城墻圖, 方便理解馬面。
(圖片來源:游客照片)
還有一種說法是,馬面裙最初是為了方便騎馬而設計的。裙子前后開叉,騎馬時可以跨坐,而裙身的褶皺又不會讓裙擺過于蓬松,影響騎馬的動作。但這只是一種民間傳說,尚無確鑿的歷史依據。究竟是先有了馬面這個名字,服裝再隨之演變;還是先有了這種裙裝樣式,后來才附會了馬面的說法?這恐怕還需要專家學者做進一步考證。
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何時?馬面裙這一說法的起源時間眾說紛紜,不過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最早源于宋代的璇裙。這是宋代的璇裙結構,大家有沒有一種胚樣已經誕生的感覺?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精細。經過明代的發展,馬面裙的制式就基本固定下來。
(圖片來源:《五色華彩馬面裙》)
認識馬面裙的工藝
1.裙襕和裙裥
除了上面大家提到的打褶, 大家覺得還有哪些是符合馬面裙的典型特征的呢?我們來對比下現在的馬面裙和古代的馬面裙吧。
(圖片來源:某寶商品詳情頁)
圖片可能不是很清晰, 如果見過現代的馬面裙的,大家應該知道,這個面料都是提花機做出來的。 而古代的這些花紋,都是繡工一點點制作的,非常精致。
(圖片來源:清代花鳥紋芝麻紗地繡花百褶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這是博物館的實樣圖,大家可以感受下,古代人民的褶的縫制,還有繡花(繡花是褶拼合上,是一個完整的圖案)。
馬面裙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服飾,其精湛的面料刺繡制作工藝可以說現在無法比擬。某寶上的馬面裙大多追求性價比,只是仿個樣子。有一些品牌做的馬面裙在工藝和面料上都比較考究,但價格也相對較高,一般消費者可能難以消費得起。
對比古代的服飾,馬面裙的精細就體現在它的裙襕和裙裥上。
(圖片來源:某寶產品圖)
(圖片來源:清代花鳥紋芝麻紗地繡花百褶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圖片來源:清代雙獅滾繡球闌干馬面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放兩張博物館的實物圖給大家欣賞。馬面裙有許多精美的細節,比如裙襕(繡花部分)和裙裥(百褶部分),重點裝飾一般在膝蓋位置和底部。馬面裙在穿著時一般是疊穿的,裙子里面是穿褲子的。其常用的圖案主要有花卉,瑞獸,祥云,還有生活場景等,都是手工勾勒。
百褶裙的洗滌和熨燙是一門技術活,講究面料和洗滌方式的選擇。古人會在百褶的上口用線固定,以便洗滌后能夠復原,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馬面裙上的刺繡多為手工制作,針腳非常精細,令人贊嘆。
清代和近現代的馬面裙
1.清代和近代馬面裙: 闌干裙、百褶裙、月華裙、鳳尾裙、紅喜裙
馬面裙的鼎盛時期是清代,這個時候的制式有了更多的分類,裝飾性也更為復雜,細節更講究。根據裙身的特點分了好幾種。
根據裙身特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馬面裙制式:月華裙--蘇州的潮流服飾,特點:間色。百褶裙--顧名思義,一片壓一片的結構,有點類似于現在工藝的包邊,滾邊。鳳尾裙--條散鳳尾。紅喜裙—節慶用。
我們先來看個劇照,貴妃醉酒。
(圖片來源:百度)
這是網絡圖,圖中貴妃的扮演者穿著的戲服也是馬面裙,這就是典型的鳳尾裙。
(圖片來源:龍鳳紋彩色鳳尾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圖片來源:清代多色緞繡海水江崖孔雀紋月華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圖片來源:清代雙獅滾繡球闌干馬面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大家再對比一下上圖這兩條,多顏色拼接的這條就是月華裙。這個顏色非常多樣,是不是感覺很難駕馭?
(圖片來源:近代紅喜裙--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這條紅色的就是我們近代的樣式了,是不是感覺更熟悉?這種屬于在節慶用的紅喜裙,這一條目前珍藏于上海紡博館。
2.大家怎么穿馬面裙?
改良的馬面裙,受眾群體更廣,不同身型可以匹配不同款式。 改良的馬面裙也會用到不少東方配飾元素,比如玉石,水晶,盤結等,在傳統的基礎上多了更多時尚感。
(圖片來源:半島新聞)
(圖片來源:半島新聞)
有人或許會認為,馬面裙只適合女性穿著,其實不然。而且隨著馬面裙文化的推廣,男性穿馬面裙的人也越來越多。
上圖新聞報道了一位男性高考老師身穿紅色馬面裙為學生送考的新聞,寓意馬到成功,效果別具一格。大家紛紛為這位別出心裁的老師點贊,認為男士穿馬面裙英姿颯爽,比穿旗袍更有味道。當然,馬面裙對身材比例有一定要求,腰粗臀大的男士可能穿著沒那么挺拔,這時不妨選擇利落些的A字短打版型,修身顯瘦。
如今不少設計師將馬面裙元素運用到時尚設計中,推出各種改良版。比如短款的百褶半裙,減少褶裥數量,配以俏皮的短款上衣,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喜好,靚麗又不失傳統韻味,適合日常通勤。
前不久上海紡織博物館舉辦的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就邀請蓋婭傳說、EP雅瑩等知名設計師品牌參展,展示他們別具匠心的馬面裙創新設計,為這一傳統服飾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
(圖片來源:某寶)
(圖片來源:蓋婭傳說--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圖片來源:EP雅瑩--拍攝于上海紡織博物館五色華彩馬面裙特別展出)
中式風格服裝其實一直有忠實的擁躉者。去年到今年更是特別火爆,不少人都入手了香云紗、旗袍等中式單品。雖然最近熱度有所回落,但這一波流行為新中式風格積累了穩定的受眾基礎。
相信近年來文旅產業發展,以及中國服飾風格,尤其是新中式風格的流行,對于中國服飾文化的延續,或者說發揚光大,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中國的文化底蘊很深, 希望越來越多的關注者和愛好者可以在真正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做好文化的傳承。多多體驗下馬面裙的魅力,感受和傳播下我們的服飾文化。
文字整理:張懷楷
文字編輯:陳暢
美術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