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衣冠:飛魚服、馬面裙、韓服樣板
明代服飾,是在融合漢、唐、宋……服飾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要形成的。
男服:
朝服,是等級地位較高的一類冠服,應用于比較隆重的禮儀場合,比如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及頒降、詔敕、進表時。朝服定型于漢代,歷代相沿。明代朝服承襲唐宋之制,但品級劃分更為嚴格精細。明代無論文官、武官,一律著梁冠、赤羅衣、赤羅裳、白紗中單等。
山東博物館收藏有一套現存最為完整的明代朝服實物,這也是1800年朝服史上唯一可確定的實物。
梁冠:古稱進賢冠,始于漢代,到宋明,一直被沿用不衰。明代基本沿襲宋代梁冠制度。
這件梁冠由冠額、冠頂、冠耳組成,冠額及冠耳四周為貼金框架,中間嵌銅絲網,并綴有金質紋飾。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存世唯一一件進賢冠傳世實物。
朝服上衣:直領、大襟右衽、大袖,領、襟、袖、擺處緣以四寸寬的青紗邊。質地為紗。
朝服下裳:分為兩大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側緣、底邊緣以青紗。質地為紗。
白紗中單:直領、大襟右衽、大袖,領、襟、袖、擺處施青紗緣邊。襯于朝服上衣之內。
牙笏:象牙材質。內側上端陰刻朱書天啟四年八月初三日皇上幸學欽賜六十五代襲封衍圣公孔。
公服:沿襲宋元形制,在京文武官員每日早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之時所穿,在外文武官員每日清早公座時也穿公服。包括幞頭、圓領右衽袍、笏、單撻尾革帶等。
大紅素紗袍:圓領、大襟右衽、大袖,左右兩側出擺,領緣右肩處有紐襻一對。
展腳幞頭:用鐵絲制成框架,外蒙絞織漆紗,以漆麻布為里。頂部兩層,前低后高,高部中空,純為裝飾。兩翅用鐵絲為骨,蒙以黑紗,形如直尺,左右平伸,末端上翹。
文武官員常服袍,大紅色暗花紗綴繡云鶴方補圓領:圓領、大襟右衽、大袖,左右兩側出擺。衣身前胸、后背處各繡云鶴紋方補。面料為暗花紗,紋樣為四合如意云紋。
烏紗帽:明代官服象征,極具標識性,由幞頭所衍變的最后一種首服式樣。
革帶:普遍使用的一種帶具,作為裝飾物被系在袍服外面以代表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常服使用雙撻尾革帶,標準形制的雙撻尾革帶帶銙有二十塊。
朝參牙牌:象牙材質,為方便在京官員上朝、出入禁城而設。
香色麻飛魚貼里:男服,直領、大襟右衽、寬袖,袖端收口,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如百褶裙狀。衣身左后側開衩。云肩處織過肩飛魚、海水江崖紋。袖襕和膝襕處亦織流云飛魚紋。
道袍:明后期男子便服款式。外形近似直身,只是雙擺是收在內的。既可用作外衣,也可用作襯衣。
藍色暗花紗綴繡仙鶴方補袍:道袍式,直領、大襟右衽、大袖,鑲白娟領緣,左右開衩,有內擺。衣身前胸、后背處各綴繡云鶴紋方補。
茶色織金蟒妝花紗道袍:男服。直領、大襟右衽、寬袖。領部加白綢護領,云肩處織飾四條飛舞的蟒、海水江崖及云紋、雜寶紋等,袖襕和膝襕處織飾行蟒。
墨綠色妝花紗云肩通袖膝襕蟒袍:男服,道袍式。直領、大襟右衽、寬袖,左右開衩,有內擺。領部加白暗花紗護領,前胸、后背、兩肩的云肩內飾織金妝花過肩蟒,內邊飾海水江崖,間飾雜寶、彩云;左右袖襕織一對升蟒,膝襕織行蟒,底邊飾海水江崖。
服飾華麗高貴,應為皇帝賜服。賜服是明代的服飾制度,是皇帝給予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寵。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貼里:明代男服基本款式之一,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形似百褶裙。一般與圓領等同穿,也可用作外衣。
本色葛袍:男服,貼里式。交領、大襟右衽、窄袖。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如百褶裙。衣身左后側開衩。領部加白紗護領。腰間兩對白娟系帶。
藍色暗花紗貼里:直領、大襟右衽、寬袖。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如百褶裙。衣身左后側開衩。領部加白紗護領。面料暗花紗。
明代人們會根據季節不同更換衣服材質,冬季用棉衣及皮毛制作的外套,款式與其他季節服沒有太大不同。
藍色織金麒麟方補棉袍:男服,對襟、短袖、胸前兩對紐襻口。左右開衩。藍色暗花緞襯里,內絮薄棉。前胸后背各有一織金麒麟方補。
女服:
襖衫:明代女服基本款式之一。一般將無里的單衣稱為衫,有里的夾衣稱為襖。
赭紅色暗花綴繡鸞鳳圓補女袍:命婦禮服。圓領、大襟右衽、寬袖收口,左右開衩并納褶,下擺前短后長。前胸后背各綴一彩繡流云鸞鳳圓補。面料為五枚暗花緞。
綠色素紗女袍:命婦常服。圓領、大襟右衽、寬袖,左右兩側開衩,下擺前短后長,后片底擺邊角向外對折再向后折返釘縫于衣身上。
大紅色四獸朝麒麟紋妝花紗女袍:圓領、大襟右衽、寬袖,左右開衩。采用云肩襕膝襕袖的裝飾手法,織麒麟、豹、虎、獬豸、花卉、祥云、海水江崖等紋飾。
青色地妝花紗彩云仙鶴補圓領女衫:圓領、右衽、寬袖,袖口處綴有金色袖緣,左右開衩,大襟處用一對系帶固定。前胸后背各織一塊仙鶴紋方補。
香色芝麻紗繡過肩蟒女長衫:豎領、大襟右衽、闊袖,前胸后背處繡過肩蟒、花卉等紋飾,左右袖前后各繡一只側蟒,蟒紋周圍繡飾浪花、花卉、盤金線如意云頭。
裙:明代女性多穿裙,裙為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將兩側裙幅打褶,前后裙門處為光面,俗稱馬面裙。
紅色暗花緞繡云蟒裙:馬面裙式。裙分兩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四褶。裙襕部繡云蟒、雜寶、海水江崖紋飾。面料為五枚暗花緞。
蔥綠地妝花紗蟒裙:腰鑲桃紅色暗花紗緣,六幅構成馬面式裙。裙襕、裙擺妝花織正蟒龍各一條、行蟒龍九條,間飾翔鳳、牡丹、茶花、菊花、荷花、梅花、海水江崖等紋飾。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馬面裙式。裙分為兩大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四褶。裙身紋樣為折紙梅花。裙擺用彩色絲線繡山石、小橋流水、牡丹、石榴花、菊花、睡蓮、荷花、蝴蝶、燕子等紋飾。
比甲:一般穿于襖衫之外,對襟,無袖或半袖,領式有圓領、方領、直領等。比甲之名始于元代,但這種衣服的基本樣式卻早已有之。
月白色卍字如意云紋紗比甲:女服。圓領,對襟,左右開衩。襟邊鑲紅色直徑紗滾白娟邊,袖口鑲白娟緣。
最后重點說明一下,明代初期,我國皇帝就對高麗進行了賜服,明朝服制對李氏朝鮮服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一直持續到大韓帝國時期。即使明亡后,朝鮮服式仍未脫離明代服飾制度的影響。
并且:朝鮮以明代禮制為依據,按遞降二等的原則以示宗藩,咱們是宗主國哈,這個關系要搞清楚哦。
衣冠文物,悉遵華制:
大明衣冠,服飾美學延續了600年。